#图文打卡计划#
古诗词内容主旨分析评价
【考点穿透】
【考向阐释】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清歌,领会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分析评价的技巧
1.知人论世,理解文字
“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
“世”即作者所生 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同时,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的人有时仅看诗词本身,就能判断它的作者。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条件。“知人论世,了解风格流派”作为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在诗歌鉴赏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观象取意,理解诗境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表达了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应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体察诗人所展示的诗境,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情,综合总结出诗歌主旨。
3.分析评价,诗本为重
(1)分析评价的“助手”标题、序言、关 键语句、注解。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标题、序言、注解,理解关键语句,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对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如鱼得水。
(2)分析评价的角度----人 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分析评价的原则
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即客观公正。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程度只能符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正确理解,不拔高,不曲解,从文本出发,作出恰当评价。
【典例在线】
【1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 布白似雪,吴② 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 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 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6.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
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2海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答案】
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
【解析】
本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拓展延伸。
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
【3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 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 凝寒③ ?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8.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4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5. 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润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是,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诗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5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 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
(1)本诗首句“并刀昨夜匣中鸣”暗含了作者 _____的雄心壮志。
【答案】誓死杀敌、报效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并刀昨夜匣中鸣”的含义是: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结合注释“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和句子“燕赵悲歌最不平”“可怜无处送荆卿”可知,作者内心想反清复明,暗含了他誓死杀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6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
放舟蓬莱① 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 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面“建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助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9. 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答案】
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
【解析】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意为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诗人虽然因遭奸佞弹劾被罢官,但还想托云寄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
名师点睛
古诗词鉴赏(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清明、明月、农家风光、山间盛景等。
(二)边塞征战诗:
主题
①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②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思想感情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常见意象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胡、羌 、羯、夷 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常见风格
雄浑、恢弘、雄伟、浩瀚、雄伟、辽阔、壮美 雄奇、苍劲、高远、悲壮、豪迈。
(三)咏史怀古诗:
思想感情
①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的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常见手法:借古讽今 借用典故
赏析注意事项
1、弄清史实,作者“怀”的什么“古”
2、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什么感情。
(四)惜别送别诗:
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雨霖铃》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别董大》
常见意象及手法
意象:秋、夕阳、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手法: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五)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基本主题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有家难回,漂泊天涯,孤独寂寞
常见的表达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角声,亭、乌鸦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抒怀诗:
内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分两类:直写物象绘声绘色,以求逼真传神。要么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如《硕鼠》《咏柳》
常见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读懂咏物诗方法
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
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愿望)
(七)闺怨诗:
内容
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注意点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一、解读诗歌: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2、诗人生活的时代,诗歌写作的背景
3、实词的题目。注释“序”
4、作品涉及的感情
5、设计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诗歌鉴赏之主旨题答题思路
1、所抒情感: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情感
2、概括主旨
3、这是一首……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了诗人……情感,(总分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