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全票价格将调至85元/人次,馆方回应→
创始人
2025-05-08 08:03:47
0

5月6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布全面开放门票价格的公告,其中提到,自 2025年5月12日起,除政策性免票外,门票价格不分淡旺季,统一按全票85元/人次,半票42元/人次执行,执行期2年

而据碑林博物馆官方网站显示,现行博物馆门票价格不分淡旺季,暂执行惠民价格:10元/人次。

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是不少游客来西安必打卡之地,也是观摩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的“圣地”。门票价格从10元/人次调整至85元/人次,此事引得不少市民游客的关注。

门票涨价?

5月12日起碑林博物馆全票85元/人次

现行惠民价格为10元/人次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因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2024年1月10日起,该馆采用低票价运行模式,即全票价格为10元/人次。而据碑林博物馆2023年发布的游客参观指南,门票价格分淡旺季收取,旺季全票为65元/人次,淡季全票为50元/人次 。

5月7日,记者来到碑林博物馆。在现场看到,目前碑林博物馆仅开放了孔庙古建筑群、第一至七展室、石刻艺术馆等区域,开放区域北侧被围挡阻拦,现场有施工人员在进行工程的收尾工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在修建完善的是碑林北区场馆,该区域的建成将为展陈空间带来全面的升级,此前受限于场馆空间无法展示的名碑名刻都将与游客见面。

公开信息显示,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是省市重点文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展陈面积较原来将增加三倍,文物展品增至1400余种,使馆藏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

对于市民游客较为关心的票价问题,游客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10元/人次的票价属于博物馆改扩建期间的惠民票,此次调整并非涨价。之前65元/人次的票价仅为旧馆区的票价,即将施行的85元/人次的票价则是扩大之后完整馆区的票价。

游客观点——

建议推行常规区域免费,特展按需收费模式

满足不同游览人群的需要

对于博物馆类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带来的争议并非首次发生。

2023年8月31日,四川省德阳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景区门票定价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拟核定将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景区门票价格从72元/人次调整为120元/人次,引发社会大众激烈讨论。

2024年4月,因调价方案时隔半年仍悬而未决,三星堆景区门票涨价一事再次深陷舆论漩涡。如今过去一年,记者搜索三星堆景区官网发现,门票目前仍按照72元/人次的价格收取。

对于碑林博物馆票价的变化,市民游客如何看待?5月7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

西安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碑林博物馆门票价格的上涨在合理范围内。“导游刚刚给我们介绍了即将开放的新展馆,面积变大、展品更多,相比之前每人65元的票价,这次票价的上涨我认为在合理范围内,我也期待新展馆开放后去参观一次。”

游客周女士表示,景点门票价格的小幅上涨对她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对于我们这些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的游客来说,如果多花几十块钱就能看到更丰富的展品,我觉得是值得的。而且收费参观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游客数量,提升参观体验感。”

另一位游客陈女士则表示,她来西安旅游的这几天里,去了好几个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如果碑林博物馆门票每人要收85元的话,的确很难让人心安理得地为此买单。“我理解博物馆的运营压力,但它毕竟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建议这些收费的博物馆可以推行常规区域免费,特展按需收费的模式,来满足不同游览人群的需要。”

业内人士——

博物馆通过门票收入补偿合理运营成本

但应科学构建收费决策机制提升透明度

对于此事,有文博领域业内人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表示,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传承与公共教育,对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逐步推行免费开放政策,公众对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共享“的心理预期已逐渐固化,尤其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各地文旅部门常以“景区降价免费”作为惠民政策宣传重点,更加固化市民游客的心理定式。这一社会认知的转变,使得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在涉及收费政策调整时面临更大舆论压力,无论是从免费转向收费,还是既有门票价格上调,往往容易引发公众对公共资源“私有化”“商业化”的质疑。

该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馆藏文物保护、展陈规划设计、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等多方面支出,博物馆通过门票收入补偿合理运营成本,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应科学构建收费决策机制,通过公开听证、专家论证、民意征集等规范化流程,提升决策透明度。

此外,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可能导致公益属性弱化。因此,当下博物馆类景区应突破传统门票经济的局限,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旅体验活动、数字化转型等新型发展模式实现“自我造血”,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创新的共生路径,实现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来源: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教”。其实,“明教”并非虚构,而是一个在历史上流传甚广的宗教...
日本牛郎,怎么丑成今天这样儿的...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
原创 为... 古代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一个区别就在于,中国人喜欢建长城,比较典型是万里长城。西方人喜欢建城堡,这些城...
原创 苏... 1991年8月19日,一些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趁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八一九事件”...
原创 曾... 曾国藩:人生之中一旦出现了这2个字,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曾国藩作为我国清朝时期的重臣,有着很大的名气...
原创 做... (董源潇湘图卷 局部) 乾宁四年,冬。 割据福建地区的大军阀王潮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 回首自己这一...
原创 终... “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彪炳史册,离不开孝庄太后的尽心辅佐和鼎力支持,但如果没有这个...
原创 没... 李靖是个神奇的人物,之所以说他神奇,是因为他比一般人的成名之路要更长,而且死后同样是热闹非凡。 提起...
原创 曹... 在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而军队的养活问题成为了各方势力必须面对的挑战。曹操率领...
原创 团... 1949年11月下旬,九十五团接到上级命令,负责警卫军指挥部,成为全师的第二梯队。战士们听说后心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