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的杯子什么时候才能烧好呀?”近日,安宁中学嵩华学校的孩子们带着满满期待,再次来到陶艺教室。他们在这里完成了创意向日葵杯的制作,并将其送进了烤箱里。跟着教育君一起去看看孩子们如何用泥巴开启一场指尖之旅。
陶艺教室里,云南省美术特色工作室负责人、安宁中学嵩华学校陶艺教师蒋铃铃,正耐心讲解打磨技巧:“作品的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粗细的砂纸来磨。”实践环节,蒋铃铃让孩子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创作。教室里一片忙碌,有的孩子专注拉坯,有的仔细打磨,还有的在认真上色。五(3)班学生徐亚汐给向日葵杯上色,小杯子的底部“粘”有一朵向日葵,花瓣恰好成为杯子的支架,能让杯子稳稳立起来。徐亚汐学习陶艺已有1年,做过5个向日葵杯,她的经验是颜料不能涂太厚。
五(2)班学生王凡戈也分享起自己的经验:拉坯时,机子转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水的用量也得恰到好处。她学陶艺已经两年,从杯子到花瓶,难度在一步步增加。她说,下次想挑战制作难度更高的瓦猫杯。五(4)班学生王洁鑫表示,他已经成功烧制出30多个瓶子、花盆,全都拿回家用来插花了。
作为安宁中学嵩华学校的专属文创产品,向日葵杯由师生共同制作。向日葵的灵感,源自安宁金色螳川,那里向日葵盛放,连片的金黄灿烂,美不胜收。学生和老师选取向日葵元素,与日常杯子相结合,既能作生活器皿,又能装点生活。
蒋铃铃介绍,学校的陶艺教育始于2014年,分为社团和年级、班级教学两个部分。小学低段、高段和初中3个社团,加上小学部三年级每个班每周都有1节陶艺课程,逐步实现了陶艺教学的普及。先后有近800名孩子参与陶艺社团,学习并掌握陶艺技巧,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独立制作向日葵杯。
“陶艺作品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就能拉近艺术与孩子的距离。”蒋铃铃说,小小的杯子,不仅是巧思,更是乡愁,是故乡的模样,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如今,向日葵的祝福被送到了更远的地方。蒋铃铃表示:“这款陶艺创意杯子会送给我们学校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子。当他们使用这些物品时,或许会想起家乡,也能将我们本土的文化带到更多地方去。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与传承。”
安宁中学嵩华学校陶艺教育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蒋铃铃曾和团队去玉溪华宁、江西景德镇等地学习,回来后,他们用传统方式教孩子们拉坯,并大胆创新,将安宁的特色建筑、自然风光等元素融入陶艺课程中。
通过多次培训,陶艺文化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到各个学校。如今,安宁市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陶艺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