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7日报道:当上海的冬日与艺术热潮交织,宝龙美术馆迎来了八载耕耘的重要节点。自2017年11月开馆以来,这座扎根城市的艺术地标已累计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推出200余场展览,策划千余场公共教育活动,与近百家艺术机构、院校及品牌建立深度合作,成为市民亲近艺术的重要阵地。值此八周年馆庆之际,美术馆重磅推出六大主题展览,涵盖现代艺术、纸本创作、国际特展等多元领域,为公众呈现一场贯穿秋冬的艺术盛宴。

作为馆庆核心展览之一,《观看的变革——宝龙美术馆八周年现代艺术特展》于1号厅正式开展,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9日。此次展览聚焦中国现代艺术史中56位先驱艺术家,通过四段脉络清晰的艺术故事,多维呈现他们当年负笈远洋、汲取西方艺术养分的历史图景,更深入剖析每位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路径。展览以"传统如何淬炼为经典?经典又如何启迪当代?"等核心命题为引,串联起"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的永恒讨论,让观众在回望艺术先驱探索之路的同时,思考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在数码时代坚守纸本创作的《纸上——绘画介质的温度与纵横》展览,于8号厅为观众开辟了一片静谧的艺术空间,展期至12月7日。展览打破"精心描绘优于偶然痕迹"的固有认知,将观看转化为穿越纸面的精神跋涉。纸本所承载的每一次创作犹豫与突破,都成为艺术家表达存在意义的载体,其材质的脆弱性在此刻升华为直抵人心的艺术力量,让观众感受传统介质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温度。

国际视野的艺术表达同样亮眼。3号厅的《河流——米歇尔・布雷德个展》,以"流动"为核心理念,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智慧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相融合。布雷德以融合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加州式风格,通过细腻笔触呈现家庭肖像、社区风景等多元作品,展厅按色调与季节脉络排布,更收录了伊顿大火前后社区景象的系列创作,让"河流承载记忆"的主题愈发厚重。

5号厅的《一瞥——塞西莉亚·德尼斯科个展》,则带来意大利新生代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这位1997年出生的艺术家以绘画与素描为媒介,探索人体、自然与想象的边界,大型群像作品呼应欧洲绘画传统,纸本创作则尽显实验性与亲密感,唤起观众对群体关系与个体转变的思考。
东方美学与哲学思考在展览中焕发光彩。《藏象空明话晚烟 大憨个展》以"藏象""空明""晚烟"为三重意境,将佛法智慧融入艺术表达。展览摒弃玄奥说教,通过作品传递"艺术是生活体悟的自然表述"的理念,引导观众在观展中向内觉察,于笔墨间感受"象外照见"的精神境界。
值得期待的是,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画画——石至莹、周胤辰、赵舒燕三人展》将于11月30日在二楼二号厅开幕,作为该院第七届油画学术系列展之一,展览将展出三位艺术家约60件(组)作品。展览聚焦艺术家在绘画内容、色形构成、物质质感等方面的长期探索,通过作品间的对话与碰撞,展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活力。
宝龙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八周年馆庆的多展同开,既是对过往艺术实践的梳理,更是对公众艺术需求的回应。未来,美术馆将继续依托"家门口的艺术殿堂"定位,推出更多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的展览及公教活动,让艺术温情融入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