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时好时坏,岛国对大明既有臣服恭顺的时候,也有兵戎相见的时候,这番变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幕府的更替。日本室町幕府(1336年至1573年)时期,足利氏和明朝有过官方的外交关系。

永乐帝曾经册封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足利义满的外交称呼为源道义,在岛国东京相国寺就收藏着一件文物,名为《日本国使者敕书》,明确指出了日本向明朝遣使的事件。这封圣旨言辞霸气、书艺精妙,尽显大国气度。

此旨写于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二十五日,共12行、,释文为:“敕日本国正使圭密副使中立。尔国王源道义忠贤乐善,上能敬顺天道,恭事朝廷;下能祛除寇盗,肃清海邦。王之诚心,惟天知之,惟朕知之。朕君临万方,嘉于万物,同囿泰和,惟尔王能知朕心。今尔将王命远至京师,达王悃欵。敬恭使职,朕甚尔嘉,特赐敕奖劳,仍赐时果四品,尔其受之。故敕。永乐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当足利义满收到这份圣旨时,表现得极为恭顺。据史籍记载,他亲自接见明朝使者,公卿十人,殿上人十人,各着盛装。先烧香,次三拜,跪而拜接。朱棣知道后非常满意,继而在另一件圣旨中大赞足利义满:“惟王慈惠温淑,聪明特达,持身有礼,处事有义,好善恶恶,始终一心,敬天事上,表里一诚……”
《日本国使者敕书》不仅历史价值极高,也是我们研究明代皇家书风以及“台阁体”书法的重要参考。每一个笔画的起笔与收笔都经过千锤百炼,动作干净利落,锋芒毕露却又不显尖刻。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光洁、匀净、骨肉停匀,如同精心打磨的玉箸,呈现出一种毫无瑕疵的美感。

这种笔法要求书写者具备超凡的耐心与对手腕的绝对控制,书写过程节奏平稳,结字布白均匀,重心安稳,通过笔画间俯仰向背、以及部首间毫米级的错落,打破呆板。墨法统一、饱满,与其光洁的笔画、方正的结字共同构成了一种威严、整肃的庙堂气象。
章法如阵,行列分明,井然有序的视觉效果。远观之下,整体气势统一。对于训练用笔的稳定、结字的匀称,它是严苛有效的教材。“和谐、秩序、精准”构成一种强大的美感,具有永恒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