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
谈及唐朝灭亡,安史之乱的烽火、黄巢起义的硝烟,或是藩镇割据的内耗,都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帝国内部的矛盾与动荡,将唐亡归因于内部秩序的崩塌。
然而,若将视野局限在中原之内,是否忽略了更广阔的历史图景?《唐朝的灭亡与亚欧东部》一书,以跨越传统边界的视角,带我们重新走进这段历史——在草原与海洋的交织中,寻找帝国命运的另一种答案。
1
作者简介
新见媛,大阪大学博士,甲南大学历史文化学科讲师、日本唐代史研究会干事,专注唐五代史研究,以跨区域视角深耕藩镇与欧亚互动议题,学术成果兼具深度与创新性。
2
书籍简介
本书跳脱出传统“中国内部史”的框架,以“欧亚东部”的广阔背景重新审视唐代藩镇体制及唐帝国的衰亡。作者敏锐地把握学界两大研究潮流:一是制度史、政治史取向的传统研究,强调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对唐的致命打击;二是以亚洲内陆史、海洋史为突破口,强调唐与草原世界、海上贸易的互动。
以“河朔三镇”为核心线索,将藩镇置于农牧交错、草原政权与海上商贸的复杂网络中,清晰梳理代宗至僖宗年间藩镇体制形成、变迁、崩溃的三阶段历程,打破“中央-藩镇”纵向叙事局限,揭示藩镇既是帝国裂解的产物,更是延续秩序的关键支柱,为理解唐亡提供全新维度。
长久以来,对唐朝灭亡的解读多聚焦于内部矛盾: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宦官专权。这些固然是关键因素,但本书作者指出,若忽略唐代所处的“欧亚东部”大背景,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历史的一面。
本书试图在两种学术路径之间架桥:一是传统制度史与政治史,强调内部社会矛盾;二是新兴的亚洲内陆史与海洋史,关注唐朝与草原政权、海上贸易的互动。作者认为,唐朝的衰亡,既是内部矛盾的爆发,也是外部世界牵引力的结果。
作者将藩镇体制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并与9世纪40年代欧亚局势的重大变动相联系。这一“横向扩展”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仅关注朝廷与藩帅纵向关系的局限,使藩镇研究具有了比较史学与区域史学的意义。
本书对“唐宋变革论”与“游牧因素论”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正面回应。作者指出,若仅将唐朝灭亡归因于黄巢起义,而忽略游牧势力与藩镇之间的复杂互动,将陷入片面。
通过分析安史军系藩镇同草原与海洋世界的联动,以及其在黄巢起义后依旧长期存续的事实,作者揭示了藩镇在唐后期政治、军事格局中的复杂作用:它们既是动荡的源头,也是秩序的维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