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邱汉桥开创“北势南气”,独创绘画技法,用半生孤寂叩问水墨之魂
创始人
2025-11-26 08:30:56
0

邱汉桥《金秋无际》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他是中国画坛的异数

他开创了“北势南气”的山水新体系

他的画作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在拍卖场上价值连城

他却说:“画家不能静态地、纯客观地看待描写对象,过于‘似’则会变得媚俗;但同时,也不能离开客观对象,否则‘不似’就会欺世。”

邱汉桥《恒》

他独创的“锤头皴法”如金石坠地

他的“水润墨涨法”让水墨在宣纸上呼吸

然而这位被誉为“中国十大国宝级艺术家”的画家

却用半生孤寂,在水墨世界里完成了一场与天地对话的哲学远征

他就是邱汉桥

画家邱汉桥

从江汉平原到艺术殿堂:一个农村娃的叛逆之路

1959年,邱汉桥生于湖北孝感的一个乡村。

也许是受到教书的哥哥的影响,孩提时代他就喜好唱歌、拉二胡和吹笛子。

12岁那年,他已酷爱上画画,家里的小人书早就被他描摹了不知多少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农村少年越来越不满足于描摹小人书上的角色。

儿时的邱汉桥

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家乡的山水——那弯弯的小河、清香扑鼻的荷塘、绵绵起伏的田野。

面对这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他的好奇心促使他用画笔来描绘它。

1976年,他参军入伍,繁重的施工工作并未使他放松自己的喜好和追求。

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画速写。

艺术的种子,在军营的严格纪律与少年的自由梦想之间悄然生长。

邱汉桥军旅照

两所美院的淬炼:从“山川脱胎于予”到“予脱胎于山川”

邱汉桥的求学历程颇为丰富,先后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中国顶级的艺术学府。

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习中,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趣味。

而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则让他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的创作仅凭勇气是不够的,强硬的功底才是艺术生命的保证。

邱汉桥中央美术学院照片

邱汉桥十分珍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除了认真研读大量的美术方面的参考资料外,哲学、美学、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修养他也十分重视,尤其是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对他的启发和影响很大。

为了追寻艺术的真谛,他自费跑遍了四川、广西、湖北、湖南等大部分地区。

外出写生几乎是啃干粮、喝凉水,老乡家简陋的床板、车站候车室、两元一宿的旅馆都曾住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执着的追求,艰苦的努力,换来的成果是惊人的,他速写、素描、临摹和创作的作品加起来达两万余件。

邱汉桥(右一)写生照片

对物“理”的精研,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术知识的谙熟,使邱汉桥对物象之“形”与艺术之“神”之间的关系有了很深的认识。

此时,一幅幅“山川”之图已能“脱胎”于他。

但他很快完成了向“予脱胎于山川”的飞跃——超越了有限的画纸空间,而与无限的宇宙精神合二为一。

开创“北势南气”:在南北宗派间走出第三条路

邱汉桥最为人称道的艺术成就,莫过于他创立的“北势南气”学术体系。

邱汉桥《难忘》

这一体系扎根于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文明沃土,延续着“道”“气”“象”的传统文化经典,将南北绘画两宗之精髓融合于一体。

他的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壮美宏大,又有南方山水的婉约优美。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生在南方,长在北方。

所画山水,既有南国田园的婉约润雅,又有北国山峦的雄浑凝重。

邱汉桥《心游太玄》

可以说,他的山水画,浑厚不失清逸,凝重不失空灵,既飘逸洒脱又浑厚华滋。

在艺术表现上,邱汉桥并不简单地对景临摹写生,而是有取舍、有提炼、有概括、有夸张、有想象。

他常常在最空灵的地方,精心地点缀一些小生灵,或在最要紧的地方,勾勒几间农舍,顿时让人感觉趣味无穷,产生无穷的联想。

锤头皴与水润墨涨法:一个人的笔墨革命

邱汉桥《源脉》

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邱汉桥对中国绘画技法作了全面深入研究。

他在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前提下,在研习前人绘画三十五种皴法和二十二种勾法的基础上,向自然学习,融自然之造化神功,开拓了“锤头皴和水润墨涨法”的新法道。

“锤头皴”使他的皴法用中国绘画传统的笔墨纸为载体,画面视觉力量恢宏阳刚,远远超越了老式国画的阴柔。

画面中的山石如同锤头一样融入画面世界中,这种“锤头”像人们敲打山石之痕迹,仿佛敲打山石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宇宙中回荡。

而“水润墨涨法”则把写意精神推向极致。

邱汉桥《春到金湖湾》

他以民族精神为大美内核去创作,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壮丽而崇高,矗立于当今画坛。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墨点的运用。

在邱汉桥看来,世界的形象莫不是由“点”这个最基本的单位组成的,由点形成线,由线形成画,再由画的组合而形成多维的空间。

从邱汉桥墨点的成份构成上看,它是对大斧劈和小斧劈皴的一种综合,它不仅仅是墨点,而且还包含着皴法的主要力度。

用这种墨点来表现南国的风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邱汉桥《往日情怀》

忘我忘象:在哲学高度重构水墨精神

邱汉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思想家。

他提出的“忘我忘象”理论,给中国画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新的精神绿洲。

他的绘画思想理论与创作实践从具象走向精神感应,从小我走向大感。

将中国现代绘画与发展的方向提升至哲学层面:即“忘我忘象”。

他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至美的境界正是在有与无的互相转化。

邱汉桥《圣水和光》

美不在于内容形式的复杂变换,而在于观赏者能否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

在邱汉桥看来,画家不能静态地、纯客观地看待描写对象,过于“似”则会变得媚俗;但同时,也不能离开客观对象,否则“不似”就会欺世。

在这个“似与不似”之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度”,邱汉桥对这个“度”的运用得登峰造极。

从中国走向世界:水墨的当代性与永恒性

邱汉桥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认可。

邱汉桥《梦萦金湖湾》

他已经连续多年入围胡润艺术榜“中国十大国宝级艺术家”,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先后被韩国、法国、美国及日本等国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他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赛艺术类金奖,是亚太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巨幅山水画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显示了他的艺术成就被主流文化界所认可。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邱汉桥始终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清醒。

邱汉桥《云水流觞》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艺术只有在自己的土壤里,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在全球化语境冲击传统价值的今天,他选择回归中国哲学的本源。

从《周易》的变易思想中汲取创新勇气,在《庄子》的齐物论里寻找突破依据。

这就是邱汉桥

一个用锤头皴法叩击艺术本质

一个用水润墨涨法融化心灵边界

一个在“北势南气”间找到中国画当代出口的山水问道者

他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场关于文化身份的深层思辨。

画家邱汉桥

在数字图像泛滥的今天,他让水墨保持着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那些锤头皴凿刻的不仅是山石肌理,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显影。

水润墨涨晕染的不止是云烟雾霭,更是东方哲思的视觉转译。

当观者驻足画前,既能感受到北国山川的雄浑气魄,又可触摸到江南烟雨的温婉情致。

这种对立统一的审美体验,最终指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笑料不断:假装很懂茶道把茶具打... 1、 茶道首秀 我在朋友面前装茶道大师,端起紫砂壶时手抖得像地震仪,壶嘴对不准茶杯,茶水四溅。我强装...
原创 一... 罗马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900万,首都为布加勒斯特。罗马...
原创 管...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名相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创下了霸业,成为了古代中国政治的智...
“三星堆遗址”遇见“北京中轴线... 11月25日,学生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特展上体验北京非遗。新华社发 新华社成都1...
富森美:推动业态多元化布局,打...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富森美提问:“在现在建材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主要是降租金维稳出租率。公司是否考...
第38届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雕艺... 11月25日,第38届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正式开启人工制雪工作。17台制雪设备昼夜运转,源...
原创 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制度和机构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供销社就是其中...
原创 黄...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先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
冬日出游乐 冬日出游乐 冬日出... 游客在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丘石花园赏花。 刘 峥摄(人民图片) 山东日照的海滨森林公园层林尽染,游...
原创 普...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 邦崴过渡型茶王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