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笔惊鸿起 墨韵入云深——品霍兆举双笔书法艺术
在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笔法的创新始终是推动艺术演进的核心动力。从甲骨文的刀刻之韵到金文的铸凿之重,从秦篆的规范之美到汉隶的波磔之姿,每一种笔法的革新都承载着书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当代书坛,霍兆举以双笔并执的独特书写方式独树一帜,两支毛笔在其腕下如“二龙戏水”,既传承了传统书法的笔墨精神,又开创了极具个性的艺术风貌,为当代书法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笔友赠予的“二龙戏水双枪将”雅号,不仅是对其书写形态的生动描摹,更蕴含着对他笔法创新的高度认可。



书法艺术的根基在于“技”,而灵魂在于“人”。霍兆举的双笔书法风格,并非刻意猎奇的技巧堆砌,而是源于其童年时期对书法最纯粹的热爱与执着。与许多书法爱好者自幼临帖习字的经历不同,霍兆举的书法启蒙带着几分童真的随性——以两支小毛笔攥在一起书写大字。这一看似偶然的书写方式,却成为他书法艺术道路的起点。孩童时期的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种独特的执笔习惯正在悄然塑造着他的笔墨基因。当别的孩子还在为握稳一支毛笔而反复练习时,霍兆举的双手已经开始适应两支毛笔同时运行的节奏,腕力、指力与笔锋的互动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形成了独特的肌肉记忆,为日后双笔书法风格的成熟埋下了伏笔。



这种源于天性的书写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单笔书写的思维定式。传统书法中,书家需专注于一支笔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笔锋的藏露全凭单一笔锋与宣纸的互动。而双笔书写则要求书家具备“一心二用”的掌控力,既要让两支毛笔各自保持独立的笔意,又要使二者在整体结构上和谐统一。霍兆举在长期的实践中,将这种双重掌控力锤炼得炉火纯青。他的双笔并非简单的平行运行,而是如同两位默契的舞者,时而交相辉映,时而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韵律。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是对自身书写习惯的顺应与强化,也是对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



“无意间的飞白”是霍兆举双笔书法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点之一。飞白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源于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墨色的自然枯润,体现了“计白当黑”的美学思想。传统单笔书法中的飞白,多为书家刻意营造或顺势而为的结果,而霍兆举的双笔书写,却能让飞白在不经意间自然生成。这一独特现象的背后,是双笔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微妙力学平衡。两支毛笔同时与宣纸接触,形成了复杂的摩擦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格局,当其中一支笔的墨色渐枯时,另一支笔的墨色仍能保持相对饱满的状态,枯笔与润笔相互映衬,便自然形成了层次丰富的飞白效果。



这种“无意之飞白”与传统书法中的“有意之飞白”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飞白往往是书家对笔墨节奏的主动调控,而霍兆举的飞白则更多地体现了笔墨与纸张、双笔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之趣。这种飞白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如同山间流云、水中涟漪,充满了灵动的生机与自然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笔画间的飞白则如流水般连贯自然,与字意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这种自然生成的飞白,让他的书法作品摆脱了程式化的束缚,更具艺术感染力。



字韵灵动飘逸”是霍兆举双笔书法的另一核心特质。中国书法历来强调“字如其人”,笔画的形态与组合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书家精神气质的投射。霍兆举的双笔书法,打破了传统单笔书写在笔画形态上的局限性,两支毛笔的同时运行使得笔画之间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然,线条的变化也更加丰富多样。在他的行书作品中,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往往呈现出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形态,如“之”字的转折处,双笔形成的弧形线条相互呼应,如同蝴蝶展翅,轻盈而不失力度;而在楷书作品中,他则能通过双笔的微妙调整,让规整的笔画呈现出灵动的韵味,避免了楷书易有的刻板之感。


这种灵动飘逸的字韵,源于霍兆举对毛笔掌控力的极致追求。双笔书写看似省墨省力、笔锋阻力小,实则对腕力的要求更高。传统单笔书写中,腕力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笔锋的运行方向与力度,而双笔书写则需要腕力在控制两支毛笔各自运行的同时,保持整体的平衡与协调。霍兆举在长期的练习中,将腕力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手腕既能保持稳定的运行节奏,又能根据笔画的需要做出细微的调整,使得两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如臂使指,挥洒自如。这种腕力的精准运用,让他的书法作品线条富有弹性,笔画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
霍兆举的双笔书法,如同书法艺术长河中一朵独特的浪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灵动飘逸的字韵、自然生成的飞白,展现出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活力。他的实践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传承了中国书法的笔墨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霍兆举的双笔书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探索与追求,也将激励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