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艺术走出私域,不仅能实现自我疗愈,还能有助于群体疗愈、社会疗愈。让更多人在艺术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生长的力量。”11月20日,一场关于艺术疗愈作用的论坛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艺术家贾伟分享了自己用绘画救赎和发现自我的经历,也为他的个展“如花山海”北京站画上圆满句号。
论坛以“治愈系艺术与教育、公益、医疗大健康”为主题展开,来自艺术创作、策展研究、公共教育与文化机构的嘉宾一起探讨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治愈系”艺术如何承担并践行更深层的落地使命。
贾伟说,他的创作上每一个转型节点都对应着“作品与社会共情”的过程。2018年,他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低谷后,开始以“如花”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这个有着“X”形眉毛、没有耳鼻口的小女孩形象,既承载了创伤记忆,同时也拥有生命的韧性。通过“如花”的不同形态,贾伟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从孤独到与自然共舞的心灵蜕变。2022年,“如花在野”艺术IP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首展,并先后在国内外不少美术馆亮相展出。“接下来,我们将启动‘如花’的全球巡展计划,并聚焦儿童美育、非遗传承与青少年心理关怀展开艺术工艺计划。”贾伟说。
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威威认为,美术馆应该是一个“公共疗愈场”。她透露,“如花山海”在两个多月的展期中共接待5万人次、举办50多场跨界活动,是近三年来时代美术馆公教参与度与到访人次“双高”的展览,影响力远远超出预期,这与展览内容的共情力与疗愈力密不可分。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执行馆长谭维介绍,艺术疗愈的概念萌芽于2000年前后城市空心化催生的社会需求,在2020年后进入爆发阶段,但“治愈系艺术”仍属新兴领域。在她看来,艺术疗愈需要紧密联系当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人的心理健康,同时可结合各种最新科技成果与传统文化元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路琼提出,当代艺术是从“架上”走下来的,艺术疗愈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架上艺术”,而是要注重空间性、交互性、生长性,真正起到打动人心的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