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杨圆圆
黑色皮衣 JNBY
斑马纹长衫 Samuel Guiyang



艺术家杨圆圆
黑色皮衣 JNBY
今年夏末,在上海愚园路的一处公寓旧宅里,艺术顾问平台“一时”精心策划的展览《真实流动》在这举办。展览由“一时”创始人白雪策展,特邀冯晨、孙海霆、杨圆圆三位艺术家携近20件作品涵盖雕塑、影像、摄影、文本与装置参展,以各自的视角切入“流动”这一当下被广泛实践的行为。作为群展的艺术家之一,杨圆圆特意从伦敦赶赴现场,为即将在2026年三八妇女节发售的《她乡舞曲》(Dance in Herland)画册预热。现场有不少拖着行李箱,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见杨圆圆一面的“粉丝”,他们几乎都是纪录片《女人世界》 的影迷。

纪录片《女人世界》 海报
时间回溯到去年11月,纪录片《女人世界》在中国艺联专线院线上映。影片讲述了一群在唐人街黄金年代闪耀舞台的华裔女舞者,步入耄耋之年后,依然从美国、古巴辗转到中国巡演的传奇故事。影片虽未刻意煽情,却让众多观众数度潸然泪下。它入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荣誉评选,并摘得第14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纪录片奖。

2019年9月拍摄花絮:“都板街”舞团在上海
杨圆圆,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因此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在着手拍摄《女人世界》之前,杨圆圆从未有过成为导演的打算。她的创作轨迹丰富多元,以摄影为主轴,横跨装置艺术、出版以及影像等多个领域,始终走在一条拒绝被简单归类的独特道路上。在她眼中,艺术并非单纯的“表达”,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度凝视。她更像是一位敏锐的记录者,在时光的流逝与事物的消逝之间穿梭游走,凭借镜头与文字,定格并保存那些正在悄然退场的珍贵光芒。

和许多出生在1980年代末的北京孩子一样,少年时代的杨圆圆迷恋王菲,热爱摇滚乐。超市里过期的《通俗歌曲》杂志,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先锋文化的大门。那时的杨圆圆整日泡在BBS论坛上,听新乐队、看日本邪典漫画和艺术电影。她的学习路径并非线性,每当某个名字或作品触发她的好奇,她便一路追索。从音乐到影像,从文学到哲学,逐渐摸索出一张由声音、影像与思想交织的地下地图。她回忆道:“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生长出强烈的创作欲。”

拍摄当天,杨圆圆和她的家人在伦敦唐人街
“上中学后我就不怎么好好上课了。有时候我会偷偷看伊藤润二的漫画,看着看着就开始自己创作。”她笑说,“我的内心世界,一直都很丰富。”奥运前后是北京地下音乐最精彩的年代,高中时,一个大学乐队在豆瓣上找到杨圆圆做主唱,她就此加入了一支名为“明天就解散”的乐队。她和乐队伙伴频繁穿梭于“D22”“老What”“愚公移山”这类传奇俱乐部,为一些中国摇滚史上的重要名字暖场。许多当年一块玩的朋友,后来都登上了“乐队的夏天”的舞台。
在摇滚乐中,杨圆圆找到了“艺术”的意义:那是从内心涌现的信仰,是旗帜鲜明的立场。“那时候的音乐人,演出不记名不计利,”她说,“摇滚乐更多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那是一种比‘生活方式’更重要的东西。”
因此,杨圆圆不太相信“天赋”。“我一直不认为艺术家具备了某种天赋就如何,”她说,“我相信的是见识。只有对社会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做出打动人的作品。”这种见识,不仅仅是“开眼界”,更是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过去发生的事情。这种思考的根源,或许来自她早年的困惑。“上历史课时,我常常会想,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只是这样,历史应该有不同的叙述方式。
关于大学时为何选择摄影专业,杨圆圆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她的父亲是位摄影爱好者,曾送给她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手捧相机的那一刻,她仿佛与世界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看到了自己的投射—一个既在观察世界、又被世界观察的存在。
“我脑海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总能在现实的某个角落找到共鸣与回应。”杨圆圆说。静态摄影是一门凝固时光的艺术,就如同她钟爱的摄影师杰夫·沃尔(Jeff Wall)的风格,通过戏剧性的情境营造、细致入微的场景布置,待一切准备就绪,在相机定格的那一瞬间,充满悬念,也蕴含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此时,摄影如同一个个词语、一种种材料,拼接组合后便成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摄影,已然成为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对抗时间流逝与记忆遗忘的坚定姿态。


她关注的焦点,已不再局限于能否拍出赏心悦目的照片,而是聚焦于摄影这一媒介,在存在的一百多年间,作为记忆的凭证与情感的寄托,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
2018年,杨圆圆受亚洲文化协会之邀,前往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彼时,她对20世纪华人演艺界中那些在移民历史长河里被遗忘的女性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档案馆与口述史资料中埋头挖掘,直至读到一本Trina Robbins写的口述历史书《紫禁城俱乐部:华人夜总会的黄金年代》 (Forbidden City: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Nightclubs),书中前半段关于历史,最后一章讲述了一群已至暮年的华裔女舞者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故事。

《女人世界》 纪录片剧照
“我当时特别震惊,”杨圆圆回忆道,“她们真的还在跳吗?”杨圆圆的诸多创作都围绕着20世纪的移民史展开。这是个宏大的话题,但她并不太相信那种宏观的叙事方式,她更坚信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交织而成的,人在她的作品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她很快在脸书上找到了舞团创始人Cynthia,经由她的介绍,在拉斯维加斯见到了92岁Coby。“第一次见道Coby,她在台上旋转,完全看不出年龄。我被深深击中了。”原本,杨圆圆是带着历史研究的目的去进行田野调研的,然而,当看到如此富有生命力的Coby时,她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不是一组艺术影像,不是装置艺术,也不是表演,而是一部纪录片。于是,杨圆圆开始跟随这群舞者四处奔波拍摄。在影片的拍摄阶段,她既是导演,又兼任制片人、摄影师和采访者。“她们让我重新审视女性、身体与记忆之间的关联。”杨圆圆感慨道。

杨圆圆与Coby在哈瓦那
在这个老年舞团中,有一部分人是昔日热爱歌舞却没机会走上舞台的人。而舞团的几个像Coby和Cynthia的灵魂人物则是昔日跳遍唐人街夜总会的舞者。


《女人世界》 纪录片剧照
“每一场表演,都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一种对生命力的深刻表达。”
在影片里,Coby亲手缝制演出服,还将母亲钟爱的粤剧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那不仅仅是服装,更是她和母亲共同记忆的延续。”杨圆圆说道,“粤剧是她童年的美学记忆,而她用这种方式把过去缝进了现在。”

《女人世界》 纪录片剧照
对于杨圆圆而言,《女人世界》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舞蹈的纪录片,更是一场关于时间、女性与身份的深度对话:“舞蹈是一门聚焦当下的艺术,每一次排练、每一次表演都各不相同。她们的舞蹈,就是她们生命的律动。”借助舞蹈这一载体,跨越地理的阻隔与代际的鸿沟,见证了世界的变迁,与自己的过往达成和解,也见证了坚韧的女性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自我成长,持续在当下绽放光彩,完成属于她们的“记忆回响”。

《女人世界》 纪录片剧照

《女人世界》从最初构思到最终上映,整整跨越了6年时光。这6年里,杨圆圆的人生轨迹与影片的制作进程紧密交织。起初,她独自一人踏上创作之路,随后因资金短缺,不得不在网上发起众筹。制作途中,又遭遇了疫情的冲击、亲人的离世,而她自己也经历了癌症的治疗和康复,即便打着吊瓶,依然坚持剪辑影片。最终,影片成功拿到龙标,得以在院线与观众见面。
杨圆圆未曾料到,这部片子的制作周期会如此漫长,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期间发生如此多的变故,仿佛自己也跟着影片一同经历了一场女性的成长蜕变。“Coby去世一周之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仿佛就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杨圆圆感慨道。

Coby和Stephen家中墙上贴着杨圆圆和摄影师Carlo的照片
影片上映后,反响远超杨圆圆的预期。从北京、上海、旧金山,到柏林、伦敦的影院里,观众们静静凝视着大洋彼岸的暮年舞者翩翩起舞。这让许多年轻女性感动落泪。“我觉得大家不单只是被故事打动,更是被生命力打动。”杨圆圆说。Coby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过去的传奇,而是一种“仍在绽放”的姿态。面对困境,她们从不哀叹,而是选择继续跳舞。
“很多年轻人刚过30岁就开始畏惧衰老,但Coby在92岁时依然精心化妆、亲手缝制衣服、用心爱人、尽情跳舞。那是一种无比强大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Coby和Stephen在哈瓦那
如今,在完成《女人世界》之后,杨圆圆依然在进行艺术项目的创作,同时也在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剧情片剧本,主题依旧围绕女性、记忆与空间展开。她表示,纪录片创作如同“抽丝剥茧”,而剧情片创作则更像“精心编织”:“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转型,而是一种自然的延伸,就像写诗与写小说,只是运用的语言不同罢了。”

拍摄花絮:哈瓦那舞台
在杨圆圆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她从世界各地搜集而来的旧书、照片与档案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女人世界》的出版物《她乡舞曲》。《她乡舞曲》里,或许会有口述史、文献资料,或许会呈现Coby和Cynthia等人更为完整的人生故事,或许还会引发关于东方主义的再次想象与深刻思考,所有这些内容都在书中一一呈现。
她的作品总是与更长的时间维度紧密相连,每一个艺术项目都会配套出版一本书籍,用于收集资料、记录采访。有些材料虽未在最终的作品中呈现,却非常适合在书中展现。

《她乡舞曲》(Dance in Herland)
(海外版,大陆版即将于2026半年出版)
对杨圆圆来说,创作并非是为了寻找自我,而是为了窥见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艺术的使命,不只是表达,更是一种保存——保存那些被历史忽略的瞬间,那些仍在闪光的生命姿态。或许,杨圆圆的创作始终指向的,正是一种“延续”的力量。它穿越时间与地域的边界,将个人记忆化为共同的情感经验,也让艺术重新回到它最本真的位置,成为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艺术顾问/客座编辑:Zong Han
编辑:黄迪、爱莎
摄影:Adam laycock
造型:爱莎
采访/撰文: 黄迪
制片:Rachel Xie
新媒体编辑:Lexi
设计:Nancy Zeng、ZhangTiantian
妆发:Francesca Qualiatti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艺术刊特辑|织物×绘画:志韦的边界实验

SuperELLE对话马塞尔·杜尚奖首位华人获奖者谢磊

上海双年展联合策展人谭雪:与“非人智慧”构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