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明月清风我》新书分享会在苏州合方书坊·幕间时光举行。作为凤凰文艺子品牌“原乡书系”最近一本新书,作者苏眉以苏州为圆心,延展出关于生活、审美与心境的感受,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温柔的自处方式”。活动现场,苏眉与画家、苏州国画院院长孙宽,围绕如何在日常的“无用”里找回丰盈,在“慢节奏”里重建生活秩序展开对谈。活动由本书责编、“原乡书系”主理人姜业雨主持。


活动现场
苏眉:文字是从生活里
自然生长出来的

苏眉
苏眉谈到,《明月清风我》并非计划中的作品,而是生活自然流淌出来的记录。过去几年,她吃茶、游园、摄影、做美食,也参加雅集——一切都在生活的节奏里缓缓生长。写作对她来说,不是目标,而是一种延续。她不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而是生活到某一刻,自然就有话想说。这种从生活中长出的文字,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诚。书中所写的茶事、美食、园林、雅士,都不是姿态的展示,而是日常的自我安顿。
关于“无用”,苏眉认为,有些东西正因为无用,才更长久。她理解的“无用”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留白。我们总想让生活有意义,但意义不一定要靠效率和产出堆叠。没有明确目标的事,反而能让人重新感受到自己。比如苏州人喝茶,不为目的也不讲究形式,而是为了安顿心绪;吃一碗面,不是追求精致,而是让味觉回到记忆里。这些都不是故作“美学姿态”,而是允许自己舒服与自在的一种活法。
在苏眉看来,松弛并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有秩序的自由。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她在书中写喝茶、做菜、游园,其实就是自己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字里行间自然也会有松弛的节奏感。所以,“慢”不是拖延,也不是空谈,而是一种专注,一种不被打扰的自洽。
孙宽:在画与文中
看见江南性格

孙宽
孙宽为《明月清风我》提供了极具江南韵味的插画。他说,从这本书看到了一个更精进的苏眉——她的文字过去更诗意,如今更生活。她不再描写江南的外表,而是进入了江南的性格。孙宽指出,当下很多年轻人被焦虑和内耗包围,最需要的是重新发现生活的质地。这本书让人看到“自处”的可贵性。
从画的角度,孙宽呼应了“留白”的美学。他表示,“留白”在艺术和生活中是相通的,画得太满就没了呼吸,生活也一样。“留白”让人有余地去思考、去感受。在苏眉的文字里,总能看到这种“留白”的美学,比如她写一个人走在巷子里,什么也没发生,但那种安静里反而藏着情绪的流动。那是江南的节制,也是生活的深意。
孙宽在分享中谈到自己画中的猫,那些闲适地游走在园林角落里的小动物,像时间的象征。他画猫,其实是画一种“从容”。它们不焦虑,不迎合,只是安静地在世界里存在着。他认为,“慢”是一种心境。慢下来才能看见细节,听见声音。艺术需要这样的节奏,生活更是如此。
姜业雨:原乡,
让一种生活态度被看见

姜业雨
姜业雨从出版角度分享了他的观察。他表示,“原乡书系”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本土气质与当代精神的生活文本,而《明月清风我》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出版理念——不追求热点,而是回归日常本身,让大家感受到一种苏式“原乡”。苏眉的文字中有一种“生活即写作”的状态,她的写作从不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源自生活本身的丰盈。
正如封面上的那句“给江南人的愉悦事物清单”,这不仅是创意,更是对内容精神的精准提炼。希望这样一本讲述“无用之事”“慢节奏生活”的书,能够让读者在细小事物中重建生活的秩序感与幸福感。
《明月清风我》不仅是一本书,苏眉更希望用这本书重新唤醒大家对生活的感知力:在被速度裹挟的时代,依然可以选择留白;在焦虑的生活里,依然可以选择丰盈。

苏眉为读者签书
编辑 | 云琪
排版 | 孙一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