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 肇兴县千年侗寨视频 肇兴侗寨中国文化
创始人
2025-05-04 18:02:27
0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侗族姑娘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经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拍照。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暮色中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刺绣。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民宿外景(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前刺绣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灯火辉煌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街道夜景(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拍摄的芦笙。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制作当地美食——糯米饭和烤五花肉。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们围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聊天。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拍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金珠宝保护江豚公益活动落地中... 极目新闻通讯员 杨昀 7月1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在一场亲子夏令营中嵌入意趣生动的“守护长...
原创 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批清朝派出的赴美留学生,这批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12...
原创 攻... 什么样的开国皇帝需要御驾亲征?命苦的呗,对谁都不放心,什么人都靠不住,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来。李渊可以“...
原创 “... 数学,中国古称“算学”,在华夏大地起源甚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结绳记事。 在漫长的几千年里,先民...
清永陵推出精品研学课程,传承历... 近日,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清永陵,凭借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出了精品研学课...
原创 1...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冬笋坝墓地位于重庆市城区西约60公里处长江北岸的巴县第一区,该坝为一...
原创 抗... 1940年8月中共北方局,在河北漳河以南地区设置漳河县,漳河县存续整整四年时间,历经六任,五位县委书...
原创 别...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诠释,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历史就是电视上所看到的人物或者故事,很少有人能够真...
原创 清... 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清朝宣布灭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终于走到了它的末路。 现代...
原创 皇... 东汉末年,由于内外矛盾的交织导致这一时候的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正紧张面临着以张角、张宝、张梁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