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第四实验小学教师 于万英
今天,对“教育”二字,我又多了一层五味杂陈的体会。
早晨我还在想,班上那几个“孙猴子”该怎么引导。他们聪明绝顶,一点就通,像未经雕琢的美玉;却也顽劣跳脱,不服管束。我总在琢磨,怎么才能让他们既保有那份灵性,又能沉下心来、学会自我管理?
我深知,实现这一切的前提,绝不是简单的“紧箍咒”。得先通过外在的引导,让他们愿意听“师傅”的话。而一个人有情感,才有人性;良好的关系,才能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学校,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没想到,下午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哭笑不得、又深感无力的事——像一盆冷水,提醒我现实永远比理论复杂。
县里来督导检查,重点之一是教辅材料,规定除“课本和同步”之外,一律不得使用。规定早已传达清楚。中午放学时,领导到教室做最后巡查,随口问同学们有没有用别的书。孩子们异口同声:“没有。”
事情本可平静结束。偏偏我们班心思单纯的航航,很认真地补充了一句:“老师,我们都放在家里了。”
这句话,在紧绷的检查氛围中,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航航或许只是想表达他的诚实,却让旁边的几个同学瞬间紧张起来——生怕这句“多余”的话,会引起误会,给班级“抹黑”。
于是,放学路上,两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围住了航航,指责他“话多”“不懂事”。情绪从言语迅速升级为推搡动手。航航委屈地回到家,家长察觉不对,问明原委,电话立刻打到了我这里。那头,是压抑着的愤怒。
我安抚家长,承诺下午一定彻底调查、妥善处理。挂断电话,我望着窗外,久久无言——这不仅是我要给他们上的一课,更是现实给我上的一课。
动手的三个孩子,何尝不也是另一种“猴子”?他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尽管是扭曲的;他们试图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去维护秩序,却选择了暴力。这本身,也是一种不成熟、不会自控的表现。而挨打的航航,他的诚实和守规,在特定情境下反而成了“麻烦”。这其中的对错,又岂是简单评判能说清?
下午课间,我将三个“维护者”和航航请到办公室。没有立即批评,而是搬来椅子让他们围坐一圈。
“我知道你们都很爱这个班。”我开口第一句话,让紧绷的气氛稍缓。接着我转向航航:“你说把规定外的书放在家里,这是遵守规则;你在领导面前说实话,这是诚实。这两点都没有错。”
航航眼眶红了。
我又看向三个孩子:“你们担心班级受影响,这份集体荣誉感很珍贵。但你们想过吗——一个优秀的集体,是能包容真话的地方。用拳头让同学‘闭嘴’,这不是维护,而是在破坏更重要的东西:信任。”
我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航航,诚实地回答后却被同伴围攻,是什么感受?”
一个男生低下头:“委屈。”
“对,委屈。”我点点头,“那我们该如何真正地维护集体荣誉?是靠外表完美无瑕,还是靠内在的真诚和团结?”
孩子们沉默了。
“现在,我们需要共同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弥补今天的错误;第二,今后如何面对类似情况。”
他们商量后决定:三位同学向航航真诚道歉,并利用课余时间为班级整理图书角作为补偿。
看着他们最终握手言和,我深感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它是在混沌中寻找分寸的艺术:既要守护航航们未经雕琢的诚实,也要引导“孙猴子”们将那份维护集体的热忱,转化为更成熟有力的担当。
今日这一课,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提醒:在教育这片广阔的田野上,任何完美的理论设计,都必须在充满烟火气的人际土壤中接受检验。我们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可以照搬,唯有怀着一颗敬畏、敏感且充满耐心的心,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事故”现场,与孩子们一同学习、一起成长。我们要教会他们的,远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与真实的、不完美的世界相处,如何在坚持自我与融入集体之间,找到那个闪光的平衡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知道,只要我与我的“孙猴子”们、我的“航航”们同行在这条路上,彼此信任,相互照亮,那么,即便前路仍有风雨,我们也总能共同见证,那段在磨砺之后愈发坚韧的成长,那片在混沌之后愈发清朗的天空。这,或许就是教育之所以让人五味杂陈,却又始终甘之如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