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3日报道:近日,"从传承到未来"玻璃艺术展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关东海教授策展,携手八位系出或任教于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艺术家,共同呈现33件作品,展现中国玻璃艺术从技艺复兴到当代创新的完整脉络。

从银幕到琉璃,复现失传的古老技艺
1987年,金马影后杨惠姗与最佳导演张毅在电影事业巅峰时期选择转身,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并致力于复兴已失传近两千年的"脱蜡铸造法"。

这项源自古代的工艺,原本用于青铜与玉器的制作,后来也应用于玻璃的创作。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琉璃耳杯,极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以高铅玻璃结合脱蜡铸造法制成的玻璃器物。这项发现,印证了中国古代已有掌握此技术的痕迹,也为他们的创作奠定了历史根基与文化信心。
近四十年来,杨惠姗与张毅通过国际展览、教学与博物馆建设,构建起中国琉璃的艺术体系。他们的作品融汇东方哲思,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V&A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等二十多家世界级重要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国际政要。
2019年,"琉璃脱蜡铸造技艺"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惠姗与张毅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惠姗更受邀至全球玻璃艺术殿堂——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以脱蜡铸造法进行讲习,成为首位在该馆授课的亚洲女性艺术家。
技艺生根,枝繁叶茂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玻璃艺术专业,标志着中国现代玻璃艺术教育运动的开启。杨惠姗与张毅受聘为专业顾问,琉璃工房亦在初创期给予了关键支持。

如今,脱蜡铸造法已在华人地区广泛传播,超过百家琉璃工作室使用这项技艺进行创作。参展艺术家刘雨的作品《对鱼》,正是这段传承的生动注脚。作品从中国民间祈福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双鱼、瑞兽等传统吉祥符号,通过玻璃材质重新诠释。刘雨坦言:"清华玻璃艺术专业的起步,离不开张毅、杨惠姗老师和琉璃工房的支持。他们亲临授课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展览中,王韵骁的《山的叙事》通过玻璃的朦胧质感与色彩层次,捕捉时间流转中山的静谧与力量;关东海的《探索者》则以飞船般的榫卯结构,象征人类用智慧连接个体与宇宙的壮阔旅程。
作为策展人,杨惠姗表示:"琉璃艺术投入巨大,能见到年轻一代持续创作,实属不易。二十五年过去,清华玻璃艺术专业已枝繁叶茂。我们始终相信,琉璃是有生命的,需要一代代人的守护与创新。"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26年2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