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3日报道:“恍然之视——胡里奥·阿纳亚个展”昨日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启幕。作为“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压轴收官之作,这场艺术家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暨最大规模呈现,汇集了60余件代表性作品,用纸板为媒介,对伦勃朗、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展开颠覆性重构。
展览将于11月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至2026年2月22日,邀观众在“真真假假”的视觉谜题中,解锁艺术史的全新打开方式。

当纸板遇上世界名画,反差感拉满
“艺术作品如同一种指向观者、旨在令其困惑的器物。”阿纳亚的这句话,恰是本次展览“恍然之视”的核心密码。展厅里,从伦勃朗的光影肖像到莫奈的朦胧光影,从维米尔的静谧静物到沃霍尔的波普符号,艺术史谱系中的重量级名作,都经历了一场“脑洞大开”的重构——原本承载商品的瓦楞纸板,带着包装钉的斑驳痕迹与自然褶皱,成为承载经典的“画布”;破碎的平面切割、刻意的褶皱处理,让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的苦难情绪更具冲击力,原作的隐喻转化为对经典价值的深度叩问。

最妙的是藏在细节里的巧思:重构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时,他用华丽的繁花浮雕画框搭配纸板的“贫瘠脆弱”,以强烈反差呼应梵高与绘画的复杂羁绊;再现高更《塔希提的女人》时,纸板背后隐约可见的原作轮廓与正面的解构画面拼合,形成独特的视觉对话。这些作品看似“粗粝”,实则暗藏技术层面的极致严谨,如同精心设计的“错视画”,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恍然中,跳出对艺术的固有认知。意大利艺术评论家罗西·玛利亚·切兰特精准点出:“阿纳亚使用废弃材料,既是对消费逻辑的颠覆,也反映出他与物质之间更真实的关系。”

艺术鬼才从废墟涂鸦到跨时空对话
1987年出生于西班牙艺术重镇马拉加的阿纳亚,与毕加索是地道的“小老乡”,骨子里同样藏着打破常规的艺术基因。年少时,他曾在废墟墙壁上涂鸦创作,这种与“非传统载体”的早期结缘,为后来的创作埋下伏笔。历经美术学院的专业深造,他跳出学院派框架,最终找到“以纸板重构经典”的独特路径,成为同辈艺术家的核心代表。

阿纳亚的创作始终游走在都市文化、古典绘画与概念艺术的交叉地带。那些被丢弃的废旧纸板,在他的工作室里历经裁切、拼贴、上色,摇身一变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媒介。他用“降格材料”与“经典图像”的碰撞,探讨艺术的“灵晕”、真实性与持久性——当脆弱的纸板承载着永恒的艺术命题,当粗粝的材质对话精致的经典,这场跨时空对话便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如今,他的作品已走遍东京、伦敦、巴黎等全球艺术重镇,用最朴素的材料,传递着最普世的艺术思考。

作为上海久事美术馆与西班牙毕加索故居艺术基金会“青年艺术家扶持+驻留”项目的成果,本次展览不止是作品的呈现,更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意。驻留期间,上海的城市肌理与文化氛围为阿纳亚注入新灵感,展厅中特意设置的海浪音效,与纸板作品形成奇妙呼应;而“驻留+展览”的模式,也打破了艺术展示的边界,让观众看到创作背后的思想碰撞。

这场展览也为“2025西班牙艺术季”画上圆满句号。整个艺术季期间,乔治·兰多的美学颂歌、高迪的建筑狂想、普拉多博物馆藏品的VR沉浸体验、“衔尾蛇之歌”的女性艺术视角,多维度展现了西班牙艺术的丰富性。而阿纳亚的纸板重构之作,以最接地气的材质与最先锋的理念,为这场跨国艺术盛宴收尾,既践行了美术馆“高水准、国际化、有深度”的办展理念,也让中西艺术互鉴有了更鲜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