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夜游锦江”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高科技展陈手段让古蜀文物“活”起来,南充市高坪区打造的丝绸主题情景剧场场爆满……“十四五”期间,四川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夯实发展根基。
传统文化焕新出彩
“十四五”期间,四川各地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涌现出不少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人在画中游,还有灯光秀。”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安徽游客李佳在成都锦江区,乘船夜游锦江,桨声灯影让她沉醉不已,连声称赞。夜游锦江项目以20公里水道串联十大码头,将河道景观与非遗表演、光影节目、文创展销等融合,构建起“水、岸、街、坊、船”多元消费场景。项目还推出蜀味锦江火锅船、旅拍主题船等特色产品,备受游客青睐。今年1—8月,该项目区域累计接待游客约2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2488万元。
在德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黄金面罩、青铜大立人、通天神树等1500余件(套)珍贵文物默默讲述着悠久的古蜀文明,去年吸引游客600万人次,成为四川文化旅游的“顶流”,有力带动了德阳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三星堆文创产品的销售额也从2021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亿元。“很多热门产品网上断货,朋友们知道我来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纷纷让我‘代购’。”广东游客赵女士说。
坐落于宜宾市翠屏区的李庄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10所知名高等学府、文化科研机构陆续迁到李庄,构建了以文化为核心的抗战阵地。长期以来,各地游客不断来到李庄追忆这段过往,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李庄古镇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同比增长73%。
遂宁射洪市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打造的“舍得诗酒情”酒文化实景秀展现着豪情与诗意,台上穿着红布衫的演员仰头“饮”罢,高声吟起“舍杯中风云快意,得酒魄乾坤酣然”,台下游客拍手应和,端起酒杯与演员“隔空对饮”。舍得文旅总规划师郭晓勇介绍,目前,舍得酒旅度假小镇已初步形成“工业生产+文化体验+国际度假”的发展模式,年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描绘乡村振兴图景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城乡共富是重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四川各地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更美、游人更多、百姓更富,“近悦远来”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加速照进现实。
2023年以来,被誉为“云朵上的山寨”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样板。两年来,石椅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5万元增长至8万元,并带动周边7个乡镇共同致富。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让这里从“很好的样子”迈向“更好的样子”。
坐落于乐山市的苏稽古镇是非遗美食跷脚牛肉汤锅的发源地。今年1—7月,苏稽古镇累计接待游客超6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6亿元,均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当地大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当地还成立了苏稽跷脚牛肉协会,培育餐饮龙头企业10余家,在全国发展跷脚牛肉加盟门店近万家,构建起辐射全国的特色餐饮体系,年产值超过70亿元。
在绵竹市绵竹年画村,时常能见到孩子们学习年画技艺。“这里集合了年画产、供、销、研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其中,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绵竹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方磊介绍,“我们还大力发展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采摘等项目,不断丰富产品业态。”
刚刚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基卡依村,近年来依托浓郁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丹巴县县长李樱介绍,截至2024年底,基卡依村涉旅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92%,全村年人均收入达3.43万元,旅游收入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6%,引领丹巴县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共生、传统与现代共融”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四五”时期,四川全省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回到家乡,共同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活力。
品牌建设成效凸显
“十四五”期间,四川通过“以创促建”的模式,从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极大提升了县(市、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文旅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天府旅游名县”广元市剑阁县的翠云廊景区拥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近年来,剑阁县持续加强对古蜀道和古柏的保护利用,不断提升蜀道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培育“古蜀道徒步游”等文旅品牌,坚持办好“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天府旅游名县”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剑阁县通过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发生的变化也是四川县域旅游提质升级的缩影。
“十四五”时期是“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高速发展期。5年来,四川全省21个市(州)超过100个县(市、区)参与到创建工作之中,18个市(州)出台配套奖励政策,县域旅游发展热情持续高涨。
当前,四川共命名“天府旅游名县”47个、确定候选县43个,让县域发展实现了“特色突围”。数据显示,47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总和已超过全省183个县(市、区)的50%,不仅为四川文旅品牌建设注入了活力,也使文旅产业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头雁振翅领飞,千帆竞发逐浪。在“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的基础上,四川又创新性地推出了名镇、名村、名宿、名导、名品等系列品牌,构建起“天府旅游名牌”矩阵,为提升四川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一步,四川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多管齐下、持续发力,让四川真正成为“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本报记者 白 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