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苦练“锯锤焊” 误差不超0.3毫米
四川“00后”男生爱上做珠宝

张勇在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

张勇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比翼鸟。
不久前,在河南郑州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赛场上,一位四川男生的表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正是21岁的张勇。
只见他俯身工作台前,指尖紧捏银制戒圈,刀尖在金属面上稳稳推进,泛起细密碎屑。额间沁出汗珠,他却浑然不觉,屏住呼吸,精准嵌入最后一颗宝石。当金属尘被貂毛刷轻轻拂去,戒圈在灯光下骤然绽出寒光。那一刻,是他埋头苦练两年等来的高光瞬间。
张勇出生于2004年、来自四川达州,如今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2025届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同时也是成都一家珠宝工坊的定制技师。从初入校门时的笨拙,到国赛选手的精湛,张勇的成长轨迹,无疑是四川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路上的生动缩影。
11月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对话张勇,以及他的教练、四川省珠宝加工项目集训中心负责人陈其余。
指甲盖磨出缺口
苦练两年“锯、锤、焊”
“最开始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很迷茫。”谈起与珠宝专业的初遇,张勇十分坦诚。转机发生在大一下学期的实操课上,“当老师教我们从最简单的戒指做起,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动手做东西这么有意思。”
采访中,他伸出手指给记者看——多个指甲盖上有明显的缺损痕迹。“打磨银饰得用手拿着,锉刀一不小心就挫到指甲,直到磨平、露肉。那段时间指甲一直缺角,从来没长齐过。”他笑着说,有些同学会贴甲片保护,但他觉得既然选了这行,这点代价值得。
在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四川)的训练车间里,张勇度过了无数个与“锯、锤、焊”为伴的日子。
“就像达芬奇画鸡蛋,我们每天反复练这三个基本功。”他回忆,光是“锯”就要练两三个月,每天几小时不停地锯切毫米级的银片,直到切口光滑如镜、尺寸分毫不差。
教练陈其余在一旁补充道:“我们这行,是用游标卡尺来说话的,误差不能超过1%。作品全手工制作,误差得控制在0.3毫米以内——差不多是2根头发丝的直径。”
张勇也经历过不少挫败时刻,“总想做好,但有时候就是做不好,特别是初期。一做不好就自我否定,怀疑自己能力不行,甚至想过放弃。”
“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来?”张勇回答:“大概是每次把做好的首饰送给家人时,他们脸上那种惊喜的表情吧。”他顿了顿说,“那种成就感,什么都换不来。”
百里挑一
世赛基地这样炼成“国手”
张勇所在的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有一个响亮的名号——第46届、47届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这里,是国家队选手的摇篮。
“一个专业大约100人,我们先挑10到20人进集训队,最后选出最优秀的1个人,代表四川去参赛。”陈其余教练说。张勇,正是这样“百里挑一”走出来的选手。
基地里配备了一流的珠宝加工设备和专业教练团队。“集训完全对标世赛标准,通过模拟比赛、技术研讨、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提升选手的实战能力。”陈其余说。
张勇对比赛节奏记忆犹新:“比赛一共3天,每天8小时,要在24小时内按图纸精准复刻作品。最难的是每个模块的精细度控制——如果前两天的部件精度不够,第三天根本组装不起来。”
因此,他早已养成“掐表”训练的习惯:“锯一件要几分钟,焊一个部件要多长时间,打磨要多长时间……全都得算准,一环错,步步乱。”
严苛的训练,结出硕果。张勇不仅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更早在2024年5月就以特邀选手身份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2025年5月又在第二届“誉宝杯”全国职业学校珠宝加工项目邀请赛中获得第四名。
校企联手育人才
把企业项目搬进课堂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副院长唐颖介绍,目前专业教学涵盖四大板块:珠宝首饰设计、制作、鉴定与营销。“在设计和加工环节,我们还加入了宝石设计与琢型,也就是宝玉石加工方向。”
产教融合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张勇告诉记者:“平时训练用的925银,就是比赛和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材料。从课堂到赛场再到职场,衔接得很顺畅。”
学院更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我们向四川匠铸、四川工美集团等企业输送过不少毕业生。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唐颖说。
张勇的就业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找工作其实挺容易,尤其是比赛之后。比赛现场就有企业负责人想直接签选手。回到四川后,看到你有大赛经验,很多公司都会感兴趣。”张勇说。
“得四川者得天下”——这句在珠宝圈流传的老话,点出了四川在全国珠宝市场的重要地位。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是巨大的人才缺口。
陈其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仅仅成都珠宝市场的专业人才缺口就将近上万人。”他分析,缺口主要集中在三类人才。
第一类是专业销售。现在的消费者更信“专业型销售”,不是光嘴皮子利索就行,得懂珠宝。
第二类是加工制作。成都真正做珠宝加工的人不多,定制产品大多在沿海做好,再运回来卖。
第三类是维修与鉴定人才。比如维修师,现在叫“奢侈品养护师”,成都每家珠宝店都缺。
缺口也意味着机遇。张勇目前所在的定制工坊,正好弥补了本地化服务的不足。“客户有哪里不满意,我们可以现场调、马上改,沟通零距离。”张勇说。
未来想学智能设计
不只埋头手工还要跟上时代
采访尾声,张勇正在工坊里打磨一枚新戒指。谈起未来,这位年轻匠人眼光向前:“我想学建模软件,不只是埋头手工,还要跟上时代,学3D打印、学智能设计。”
翻出手机里存的雕塑、建筑照片,他说:“看到好设计,比如路灯的曲线、雕塑的轮廓,我就会想:这个元素能不能用到首饰里?首饰就是小型雕塑,灵感来自生活每个角落。”
据悉,四川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建设产业学院、设立世赛基地等举措,为无数像张勇这样的年轻人铺就成长之路。在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匠人正用双手打磨技艺、雕刻梦想,在新时代写下属于自己的匠心篇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