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国际学生培养是“引进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引进来”的成效,关系到文化传播、人才储备、国际影响力提升等重要任务的实施。在培养过程中,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国际学生内部、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国际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隔阂,而艺术类国际学生源于艺术创作的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性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国情教育成为艺术类国际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关键举措。
上海大学 “美术馆里的中国古代服饰”专家讲座
艺术类国际学生特点分析
陈朝勇(2012)总结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情特质及思想倾向性,认为他们“个性张扬,表现欲强;专业意识强烈,重视技术,轻视思想教育;感性有余,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同样地,艺术类国际学生既有一般国际学生的文化与语言差异共性,又带有艺术类学生思维方式活跃、崇尚个性自由的特性,这无疑给高校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文化背景多样性。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种文化背景多样性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创新性。有的学生可能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有的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西方艺术的理性与逻辑。
艺术理念交融性。艺术类国际学生通常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他们不仅关注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还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的艺术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念。这种交融性使得他们的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高校的国情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思维方式开放性。由于长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艺术类国际学生往往具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体现在他们对政治、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上。
语言文化差异性。尽管艺术类国际学生在艺术表达上可能具有很高的天赋和能力,但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障碍,在与中方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与认同。
艺术类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意义
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截至2025年2月,“留学中国”官网显示中国有1000多家院校招收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达到49万余人,其中招收艺术类国际学生的院校近90所,艺术类国际学生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在此背景下,做好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国情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相比其他专业的国际学生,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学习与创作能够直接深入中国优秀文化和艺术,在挖掘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当前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他们的音乐、绘画、影视等作品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能够使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因此,通过对艺术类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艺术人才。本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异域文化的洗礼给艺术类国际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艺术审美力带来冲击,国情教育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从而提升艺术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国际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环节。国情教育有助于培养艺术类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等方式,可以激发国际学生对高校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国际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通过国情教育,可以提升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上海大学“‘美美与共’——中外学生艺术作品交流展”
艺术类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策略
国情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概况等方面。苏加宁(2024)认为,国情教育“除介绍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以外,还应把握文明共存的时代趋势,阐释当代中国对于世界各领域的参与、贡献”。对艺术类国际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须结合其专业特点与文化背景,通过艺术与国情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体验与文化交流的多维互动来构建兼具文化包容性和价值导向的育人体系。
一是以艺术专业为切入点,融入中华文化内核。
在课程设计中将艺术创作与国情教育融合,例如将传统书法、国画、戏曲、服装等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嵌入艺术类课程,与当代艺术创作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开设“中国艺术史与当代实践”课程,分析敦煌壁画、故宫文物等文化遗产的现代诠释,鼓励国际学生创作具有文化对话价值的作品。
通过跨文化对比激发创新表达,如通过对比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画两种艺术流派背后的哲学差异,引导学生探讨和认识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同时,鼓励国际学生用数字媒体、动画等现代技术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例如分析借鉴《黑神话:悟空》这类融合科技与经典IP作品的成功经验,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
二是搭建双向文化交流平台,强化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实践。
以“非遗+艺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组织国际学生参与非遗传承项目,如学习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引导国际学生参与“中国故事”创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增强文化认同;还可结合乡村振兴主题,安排国际学生深入乡村参与手工艺振兴项目,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展示,积极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模式,利用虚拟现实(VR)、3D投影等多元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如在课堂实践或参观中增加互动环节,通过虚拟场景还原红色历史事件或利用AI技术模拟古代书法家的创作过程等,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有效利用学校资源打造专业化联合项目,搭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国际学生与中外艺术家深度互动与合作的学习平台。如支持学生以多种身份参与国际艺术节、国际巡回展览等重要国际艺术活动,深化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举办中外艺术联展,鼓励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创作作品和参加展览,主题可聚焦“一带一路”文化交融、全球性议题(如环保、多元共生)等。
三是优化支持体系与评价机制,达到“润物无声”的培养效果。
提供心理与学术双轨支持,为艺术类国际学生构建全面成长平台,包括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辅导员,针对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创作压力与文化冲突提供个性化疏导,不仅有利于国际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提高国际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同时,推行“学术导师+文化导师”双轨制,艺术专业教师负责传授专业技能、指导创作实践,确保学生在技艺层面达到高水平;而文化导师则由中文教师或文化学者担任,他们负责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并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
突破传统考试评价机制,构建多元综合成果评价体系,如建立“创作作品+文化阐释报告+社会实践记录”的评价体系。在创作作品方面,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短视频、数字艺术展等新颖形式展示其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诠释,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此扩大文化影响力,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文化阐释报告则要求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阐述其创作灵感来源、文化元素运用及文化价值体现等,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记录则侧重于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
总的来说,高校对来华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国情教育,须以艺术为媒介、文化为纽带,通过“创作实践-文化对话-价值内化”这一循序渐进且相互交织的路径,促进他们从初步的文化认知逐步深化到深层的价值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将国情教育融入教学与实践,以开放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破除刻板印象,培养出既具备卓越艺术创造力,又拥有深厚文化共情力的“知华友华”传播者,使他们不仅能够创作出融合中西艺术精髓的作品,还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友好使者,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力量。(作者 吴澎宵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作者:吴澎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