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海外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不管在哪个国家,我们都能在与中国有关的庆典活动中看到剪纸的身影。然而,长期以来简单且重复的剪纸体验活动,却在不经意间掩盖了这项拥有至少1500年历史、深深植根于中国各地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艺术所散发的璀璨光芒,使其逐渐褪去了应有的魅力与价值。作为一名曾在多国留学和生活的中国剪纸人,我目睹了这一现状,内心深感惋惜。在传播剪纸艺术的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重塑中国剪纸在海外的艺术形象,刻不容缓。
非洲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剪纸体验活动。左三为作者
剪纸之路:从初心到使命
我曾是一名留学生,足迹遍布非洲、欧洲、南美洲和中东地区。与剪纸结缘,始于在国外过春节时的一个小小愿望——为家里增添些年味。正是这份质朴的心愿,让我第一次拿起剪刀,而这一剪,便是15年。
2016年,是我剪纸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我在法国雷恩市政厅广场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剪纸展览。紧接着,我的大型剪纸项目“当剪纸艺术遇见巴黎的建筑瑰宝”不仅获得了法国教育部的资金支持,更让我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后,海外网(HWW)的两次视频人物专访、《欧洲时报》的报道以及我的多场个人展览更是让我在海外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作为当时在法国为数不多的中国剪纸人,我受到了众多机构的邀请,包括法国大学、孔子学院、华人语言文化组织、国际博览会、知名品牌以及各大商场等。在主持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中国剪纸在海外传播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局限与窘境。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剪纸艺术的积极推广,也让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难以被更多人所看到。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重塑中国剪纸在海外的形象,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全世界重新焕发生机,绽放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剪纸海外传播的困境
当许多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努力探索海外传播之路时,剪纸早已成为中国非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剪纸在海外广受欢迎绝非偶然。其工具和材料简单易得、价格亲民,且操作门槛很低,几乎人人都能上手体验,这些特点使得剪纸成为海外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中的热门选择,也因此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然而,这些剪纸体验活动却让外国人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类似折纸的儿童趣味手工。在绝大多数剪纸体验活动中,剪得最多的就是小窗花,有时还会剪一些对称的汉字,如“春”和“喜”等,以及一些小动物。在外国人眼中,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剪纸,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这种单一且简化的展示方式使得海外受众对剪纸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精湛的技艺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剪纸从来不是简单的装饰和兴趣手工,而是承载着中国的民间信仰、民俗传统、审美观念等诸多文化元素。
尽管这种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要改变这一现状并非易事。首先,无论指导老师多么专业,初学者在体验活动中能够完成的剪纸作品始终是有限的。其次,工具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专业的剪纸人通常使用专用剪刀,也会用到刻刀、刻板或蜡盘,但海外的剪纸活动往往只能提供普通的家用剪刀,而这样的剪刀根本无法用来抠纸,仅能用于剪制简单的团花或对称图案。虽然刻刀和刻板能够丰富剪纸体验,但其价格是一般剪刀的数倍,组织者往往因成本问题而不愿购置。此外,体验活动的时间限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剪纸体验活动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剪纸展台现场教学,面对流动的人群,可能每五分钟就需要指导一个人完成一件剪纸作品;另一种是固定时间、固定人数的课堂教学,虽然时间相对充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短短一两个小时的体验活动往往也只够剪出一些较为简单的作品。
诸多的限制使得我们在体验活动中反复教授的、参与者能够完成的剪纸作品始终停留在最简单的层面。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内容让剪纸逐渐失去了吸引力,那些经常参加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外国人常常会发出感慨,“又是剪纸”“又剪这些东西”。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一线的传播者,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学员们参加剪纸体验活动
重塑中国剪纸的海外形象
想要改变剪纸的传播方式、重塑其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绝非易事,尤其是在海外环境中,因材料工具采购困难、活动经费有限以及专业剪纸人才稀缺等问题,使得剪纸的传播困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在国外10余年的传播过程中,我一直在有限的条件下尝试和探索各种新的方式,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是从单纯的动手体验到“讲座+体验”二合一的模式。
中国剪纸本身是一门兼具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文化深度的艺术,其背后蕴含着无数值得挖掘的故事与内涵。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中国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年。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了几件北朝的团花剪纸,而它们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剪纸实物。此后,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人们又发现了与佛教相关的唐代剪纸作品,其中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拼贴剪纸”。同样是在唐朝时期,剪纸还与陶瓷工艺跨界融合,它们被用于创造陶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像陕西陇县出土的陶塔式壶和河南鲁山窑的陶瓷壶上都有剪纸小团花的图案。到了宋代,江西吉州窑在继承唐代“剪纸贴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升级,生产出大量带有剪纸花纹装饰的器具,其中以装饰着黑色吉祥剪纸图案的玳瑁釉小茶碗最为有名,这些器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剪纸艺术与陶瓷工艺结合的典范。到了清代,剪纸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红色剪纸和染色剪纸逐渐流行起来,为剪纸艺术增添了更多色彩与表现形式。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剪纸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民族特色。例如,山东烟台地区的染色窗裙剪纸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生动展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陕西旬邑县以“剪花娘子”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色拼贴剪纸,色彩斑斓、富有创意;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则以其精细入微、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著称;苗族的绣花花样剪纸则充满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剪纸也深深植根于各地的民俗文化传统之中。在陕西,人们会制作“扫晴娘”剪纸并挂在屋檐下,祈求驱散阴雨、迎来晴天;河北春分时节,妇女们会精心制作剪纸功德幡,用以供奉神明、祈求庇佑;湖南则有赠送新生儿贴着剪纸的白鸡蛋的习俗,寓意吉祥与祝福;东北地区还有满族的萨满教剪纸,用于与神明对话;傣族则有用于祈福祭祀的“董”和“喳”剪纸……在中国,剪纸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它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载体,蕴藏着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独特风俗。
此外,在技法上,中国剪纸也有着独特的工具和技术。蜡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剪纸类型上,除了广为人知的红色剪纸外,中国剪纸还包括染色剪纸、套色剪纸和拼贴剪纸。中国剪纸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它常常由蕴含特定寓意的纹样组成。例如,福字剪纸多由蝙蝠(寓意“福”)、圆孔钱(象征财富)、鲤鱼和莲花(寓意“年年有余”)组成。这些纹样不仅传递着美好的寓意,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关于剪纸的丰富知识不仅在国外鲜为人知,即便在国内,也尚未被大众广泛了解。我也是出于对剪纸的浓厚兴趣,经过多年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才逐渐对剪纸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愈发感受到中国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国加州OliveHyde艺术画廊世界剪纸艺术家群展
通常,我会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进行讲座,并预留至少一小时供参与者动手体验。我会精心制作幻灯片,借助大量精美图片,全面呈现剪纸艺术的历史、技法以及风格等丰富内容。此外,我还复刻了历代剪纸文物,将其制作成展示板带到活动现场,让参与者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剪纸实物。通过深度讲解剪纸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技艺分类,不仅能让参与者了解到他们此前未曾知晓的中国剪纸,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剪纸文化的兴趣、好奇心和敬畏之心。这样的剪纸讲座也为随后的动手体验活动注入了更深远的意义与内涵,使参与者们深切感受到,他们手中的剪刀与纸张,连接着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他们所剪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纸片,而是一种与之对话的古老艺术。这门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每一次剪刻,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让参与者在创作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二是体验内容的创新与升级。
除了增加剪纸的深度介绍,我在体验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很多时候,由于活动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剪一些简单的小窗花。但如何活用这些窗花,就成了一个可以挖掘的创新点。在法国私立语言学校ISMAC的剪纸活动中,我教参与者制作了立体镂空的喜糖盒,并用小窗花进行装饰;而在与中国某奢侈品品牌合作的剪纸体验中,我带领大家制作了剪纸团花装饰的贺卡和书签。此外,除了传统的红色单色剪纸,我还引入了“拼贴剪纸”这一小众形式。拼贴剪纸不仅材料易得(普通彩纸即可),而且剪制简单,丰富的色彩组合也深受参与者喜爱。例如,在2024年龙年春节的一场活动中,我就推出了龙头拼贴剪纸体验。
最成功的尝试是“跟着古人学剪纸”系列活动。体验活动中,我们会通过仿照历史遗留的剪纸文物进行创作体验。这个系列的第一期是“跟着北朝人学剪团花”。活动伊始,我详细介绍了北朝出土剪纸的情况,随后剖析了团花剪纸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思路。接着,我鼓励参与者将北朝剪纸“对马”和“对猴”中的马和猴子替换成他们喜欢的其他动物,如小兔子、海马和变色龙等。在参与者完成设计稿后,我会检查并指导修改,之后他们便可以动手剪制。第二期活动是“唐代莫高窟彩色拼贴剪纸”。同样,我先介绍这些剪纸的历史背景知识,然后剖析拼贴团花的构成要素。参与者参照我准备的步骤,剪出由大到小的团花图案,再进行叠拼和组合粘贴。这种独特的体验形式,不仅让参与者仿佛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领略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极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创作的热情。他们所剪的并非普通的剪纸,而是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剪纸文物复刻品。
未来,我还打算设计融入更多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体验项目。例如,将剪纸与“蓝晒”艺术相结合,利用热转印技术将剪纸图案印制在帆布包上以及用镂空热缩片制作个性化的挂饰……通过这些新颖的体验活动,我希望能进一步激发参与者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是剪纸海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实际上,剪纸的海外传播方式远不止动手体验这一种。剪纸艺术家也可以现场展示复杂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举办或参加剪纸展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剪纸作品图片等,这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剪纸的艺术价值,让更多外国人感受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现场展示剪纸创作过程,观众能够直观领略剪纸艺术的精妙,亲眼见证艺术家仅凭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便将平凡的纸张幻化为精美绝伦的剪纸,进而激发他们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耐心、专注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将无声地传递给观众,使他们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
剪纸展览在塑造剪纸艺术的海外形象及推动其海外普及传播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展览为海外观众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和欣赏真正的中国剪纸艺术的平台,打破其仅被视为“兴趣手工”的刻板印象,实现剪纸艺术的高质量、深层次传播。另一方面,展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场展览往往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这将极大地提升剪纸艺术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交媒体在推动剪纸艺术海外传播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局限,使剪纸艺术能够迅速触达全球范围内的受众。2022年,我创建了首个专门用于推广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的Instagram账号。每天,我都会精心挑选一件风格独特的当代中国剪纸作品,与世界各地的剪纸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分享。该账号的粉丝遍布四大洲,涵盖了日本、印度、美国、巴西、波兰、白俄罗斯、瑞士等众多国家。这个账号也宛如一场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至今已展示1000多件中国剪纸艺术家的佳作。粉丝们被中国剪纸所深深折服,许多人表示,通过这些精美的作品,他们对中国剪纸和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在十余载的传播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重塑中国剪纸的海外形象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漫长征程。从最初被简单视为儿童手工,到逐步成为震撼世界的艺术,这一过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错、改进与优化,最终探索出多条切实可行的传播路径。我希望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为那些致力于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同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助力他们在这条充满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让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之路越走越宽广。(作者 逄思佳系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法国新索邦大学语言科学博士。本文为2023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国际中文教学中以学生跨文化领导力培养为策略的跨文化认同形成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3YH80C]、202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青年重点项目“地域性非遗文化特色的打造与传播框架构建——以山东剪纸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作者:逄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