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想带件有特色的珠宝首饰当纪念?可不少人兴冲冲买完,回家一琢磨就发现不对劲,要么是花高价买了假货,要么被商家的“神奇功效”忽悠,好好的旅途心情全被破坏。
针对旅游珠宝市场常见的“坑”,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一份实用避坑指南,从识破陷阱到正确选购,帮大家把好消费关。
现状
旅游买珠宝最易“踩坑”
常逛旅游景区的人会发现,珠宝首饰店门口总围着不少游客,这里面藏的门道可不少。记者梳理发现,珠宝玉石、金属及合金首饰、“开光法器”的消费陷阱最突出,大家碰到多留心眼。
珠宝玉石以假充真最常见。有些商家把玻璃、塑料打磨冒充琥珀、猫眼等值钱的宝石,还有的把普通翡翠染色当天然翡翠卖高价,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抽奖套路,消费者刚进店,店员就热情地递上抽奖券,一刮就是“一等奖”,说几千块的翡翠现在几百块就能拿下。别以为捡了便宜,这些所谓的奖品大多是成本几十块的劣质货,这种套路景区常见。
还有更玄乎的,有些商家说水晶等宝石能招财改运、释放强大能量,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些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纯粹是商家为了抬价而编的噱头。
一些标注“钛钢”“砂金”的首饰看着亮晶晶的,价格也不贵,不少人会随手买一件。但这些首饰其实就是普通金属镀了层色,戴不了几天就掉色、氧化,跟放久了生锈的铁制品似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首饰里可能藏着镍、铅、汞等有毒有害元素,如果佩戴者容易过敏,长期戴皮肤可能会红肿发痒,严重的还会影响健康。
这类首饰基本没有回收价值,买回去大概就是“戴几天就压箱底”,实在不划算。
寺庙周边或民俗景点常见的“开光法器”“图腾护身符”也要注意,商家会说这些首饰经过“特殊加持”,能“保平安”“挡灾祸”,所以卖得特别贵。
但说白了,这些所谓的特殊意义大多是商家赋予的,并无实质依据。要是真心喜欢这类首饰的款式还好,可别因为迷信“神奇功效”花大价钱,不然回头想想,很可能是交了“智商税”。
提醒
记住这些建议 买珠宝可“避坑”
为啥旅游珠宝市场容易出这些问题?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景区店铺租金、人工成本高,商家为赚钱难免会在产品性价比上打折扣;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大多不懂珠宝鉴别,商家说啥是啥,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知道了这些陷阱,该怎么避开?记者整理了几点实用建议,大家照着做能少走不少弯路。
选对购买渠道很重要。就像买水果要去正规超市一样,买珠宝也得优先选靠谱的地方。如正规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这些地方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
在景区买珠宝一定要挑选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店铺,没有营业执照的小摊千万别光顾,不然出了问题都找不到人。
看产品标识就像看食品配料表,得仔细核对。买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首饰,一定要看材质和纯度的标注,像“足金”就是金含量不低于99%,“18K金”是含75%的金,“足银”“银925”也都是常见的正规标注。
此外,买珠宝玉石看清楚写的是“翡翠”“和田玉”还是“合成立方氧化锆”“翡翠(处理)”,要知道,天然珠宝玉石不用特意标“天然”,但人工加工制作或经过处理的必须写清楚。
如果产品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模糊不清,甚至没有,大概率有问题。商家给的鉴定证书最好上网查查发证机构是否正规,或打电话核实,避免拿到假证书。
面对商家的宣传,需保持清醒头脑。商家说珠宝能“招财”“改运”“保健”,听听就行别当真。这些说法大多没有科学依据,理性判断才不会被忽悠。
别被“低价”冲昏头,对比价格很关键。有些商家搞限时特惠、买一送一,看着很诱人,但仔细想想,好珠宝哪会这么便宜?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选,别因为贪便宜冲动下单。
此外,购物凭证一定要留好,这是维权关键证据。购买珠首饰后,发票、收据必须妥善保存,还要核对上面的产品名称、规格、价格跟购买的物品是否一致。发现是假货或质量有问题,拿着这些凭证打12315热线,或在“全国12315平台”上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至于吃哑巴亏。
最后还有个小窍门,喜欢珠宝的人平时可以学些简单的鉴别技巧。比如黄金、白银都没有磁性,用家里的小磁铁试一下,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真的贵金属。多懂点知识,逛珠宝店时心里就有底,也能少受不良商家的气。
作者:郭婷婷
来源: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