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钱金生

在中国山水画绵延千年的文脉长河中,姜智峰以笔墨为舟,从容穿行于传统意蕴与现代精神之间,于当代画坛勾勒出一片清雅而深远的艺术景致。他生于江苏东台,1998年结业于中国美协与《国画家》编辑部联合创办的首届“中国画高研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厦门市书协会员、厦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一支笔,落纸云烟;一池墨,晕染山河。在他手中,山水精神被悄然唤醒,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华与温度。

姜智峰的山水创作,深深扎根于隋唐以来的画学传统。无论是青绿重彩的浓郁、水墨氤氲的空灵,抑或浅绛设色的温润,他皆能从容驾驭,不为形制所拘,而专注于意境的凝练与情感的流淌。在他笔下,山水并非自然的简单摹写,而是心灵的栖居、精神的远游——静穆的山峦间蕴藏幽深,苍茫的云水中饱含温情。
他的艺术成就备受瞩目,作品屡次亮相国内外重要展事,亦常见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国画家》等专业报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获中国美协“鑫光杯”优秀奖;《灵通仙境》由国台办与漳州市政府赠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武夷之春》于2012年由厦门市政府赠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厦门二十名景”系列作品隆重展出,引人注目;《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被福州金源国际大酒店珍藏,悬置于首长接见厅。这些成就不仅见证了他的艺术高度,也让山水画成为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文化桥梁。

《东渡飞虹》为姜智峰参与“诗书画印”联袂展的“厦门二十名景”力作。画中,他以传统笔墨勾勒厦门海沧大桥的现代气象——长桥如虹,飞跨碧波;远山似黛,静映苍穹。作品既延续宋人山水的开阔空灵,又融入现代都市的节奏气息,使南北画风、古今意韵在一纸之间深情对话。
《云通仙境》则另辟一方灵境:淡墨轻染,云山缥缈;松石隐约,气象浑成。他以简约笔墨,营造出“可游、可居、可望、可想”的理想世界。正如他所言:“山水之妙,在尺幅间藏天涯。”此作以有限之形,引无限之思,邀观者步入物我两忘的冥想之境。

姜智峰的艺术从未囿于画室。2020年,他参与厦门新阳街道书画慈善义卖,以笔墨为桥,将艺术的热忱注入公益事业。在他看来,“艺术当回报社会”并非虚言,画家应如山一般仁厚、似水一般温润,艺术的价值不仅在笔墨之间,更在走入人间、传递温度的践行之中。
谈及山水画的未来,姜智峰语气沉静而笃定:“传统如河床,承载文脉流淌;创新如活水,赋予笔墨新生。”他认为,无论工笔与写意的交融、水墨与色彩的碰撞,还是对西方光影与数字媒介的借鉴,皆可融汇为创作的养分,但根本始终如一——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信仰。
在创作黄土高原、边疆雪域等题材时,他常融入水彩的氤氲、油画的肌理,却始终以中国画的笔墨体系为魂。“昔有董源创披麻皴,马远绘‘一角山水’,每一时代皆应有其艺术语言。”他说道,“我们既要潜心深入传统,亦须勇敢面对时代,绘出属于今人的山水气象。”

姜智峰以笔为尺,丈量山河气韵;以墨为韵,构筑意境天地。他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从容行走,画中的山峦云水、桥梁岸石,不仅是视觉的景致,更是文化的象征与心灵的远眺。如他所说:“山水,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原乡。”而他,正以毕生笔墨守护这片原乡,延续这一场跨越古今的深情对话。

姜智峰(亦作“志丰”),江苏东台人,1998年结业于中国美协与《国画家》编辑部联合创办的首届“中国画高研班”。现系中国艺术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厦门市书协会员,兼任厦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其作品兼具传统风骨与当代意趣,屡获业界认可:2003年,代表作《黄山云海》斩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人新作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摘中国美协“鑫光杯”优秀奖。多件作品承载文化交流使命:《灵通仙境》由国台办、漳州市政府赠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2012年,《武夷之春》经厦门市政府之手,赠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厦门二十名景”系列作品隆重展出,成为中外交流的文化名片。此外,《轻舟已过万重山》被福州金源国际大酒店珍藏于首长接见厅;《云海松涛》《岭南秀色》等佳作亦为台湾、新加坡等地艺术馆及各界名流所藏。他的艺术影响力跨越地域,成为连接两岸、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









☆ 本文作者简介:钱金生,高级政工师,曾在《解放军报》《厦门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数百篇,多次荣获军事学术论文奖,并参与编撰《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等著作。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