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终南山,雾气像流动的牛奶填满了每一条山缝。吕文扬踩着湿滑的石阶向上攀登,背包里装着价值上万的古树普洱——这是他特意为今天的洗黑茶会准备的钱。
"先生也是去紫阳观的茶会吗?"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吕文扬回头,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小道士,背着竹篓,赤脚走在潮湿的山路上。
"是的。你...不冷吗?"吕文扬忍不住问,十月的终南山清晨已经颇有寒意。
小道士明心咧嘴一笑:"心静自然暖。先生带了好茶?"
"一点老茶。"吕文扬谦虚地说,下意识护了护背包。这款八十年代的勐海普洱,是他拍卖会上花大价钱所得,专门准备在茶会上分享。
明心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眨眨眼:"清虚师父常说,茶无贵贱,心有高低。"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吕文扬心上。作为知名茶叶专家,他办公室的茶柜里陈列着各种名贵茶叶,每次品鉴会都力求用最稀有的茶品震慑同行。但最近,他越来越感到一种空虚——尝遍天下名茶,却似乎离茶的本质越来越远。
转过一道山梁,古朴的紫阳观出现在云雾缭绕处。院子里已经坐了二十余人,有道士、学者,也有普通茶友,大家安静地围坐在一块平整的巨石周围。巨石中央,一位白发老道正在布置茶席,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清虚道长了。
吕文扬被安排在靠近主位的位置,显然因为他的名声。当清虚道长抬眼看他时,吕文扬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那双眼睛清澈得仿佛能看透人心。
"今日茶会,老道想与诸位探讨一个问题。"清虚道长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何为茶道?"
众人面面相觑。一位茶艺师率先回答:"茶道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
清虚微笑不答,看向吕文扬。在专业领域被点名,吕文扬自信回应:"茶道是茶叶从种植到冲泡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品种鉴别、工艺研究、品饮方法等科学内容。"
清虚依然不语,从身旁取出一个粗陶罐,倒出些许看起来极其普通的散茶:"今日老道备了些山野粗茶,请诸位品尝。"
吕文扬暗自皱眉。以他的专业眼光看,这茶条索粗大,色泽暗淡,顶多是三级以下的夏茶。但出于礼貌,他还是接过了清虚递来的茶碗。
茶汤呈琥珀色,入口却让吕文扬大吃一惊——滋味醇厚甘甜,带有罕见的野蜜香,回甘持久绵长,完全不输他带来的名贵普洱。
"这...是什么茶?"吕文扬忍不住问。
"山民随手采摘的野生茶树,老道自己晒制的。"清虚淡然道,"现在请吕先生用你的名茶为我们冲泡。"
吕文扬有些局促地取出那饼包装精美的普洱,小心地撬下一块。他带来的是一套价值不菲的紫砂壶,水质也是特地从杭州虎跑泉运来的。
冲泡过程堪称完美,茶汤红浓透亮,陈香扑鼻。众人品尝后纷纷赞叹,但吕文扬自己却感到一丝异样——在终南山的云雾中,这泡精心准备的茶似乎少了点什么。
清虚啜饮一口,点头道:"好茶。但吕先生可知,同一把壶连续冲泡不同茶叶会串味?"
这是茶界常识,吕文扬自然点头。清虚却突然取出七种截然不同的茶叶——从顶级银针到廉价茶末,依次用同一把粗陶壶冲泡。更令人震惊的是,每种茶都保持了原本风味,毫无混杂。
"这不可能..."吕文扬喃喃道。作为专家,他清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何等极致的掌控力。
清虚将壶递给他:"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而心才是茶之魂。吕先生试试?"
吕文扬接过壶,尝试冲泡第二种茶,结果惨不忍睹——茶汤浑浊,两种茶味混杂。他的脸涨得通红,二十年的专业自信在这一刻被动摇。
茶会持续到日暮,众人陆续下山。吕文扬却留在观中,他感到自己站在某种顿悟的边缘,却总差那么一步。
"想学?"清虚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
吕文扬深深鞠躬:"请道长指点。"
"先学会烧水吧。"清虚指向院角的土灶。
就这样,吕文扬在紫阳观住了下来。每天黎明即起,劈柴、烧水、清扫庭院。清虚很少言传,多是身教——如何观察火候,如何感知水温,甚至如何呼吸才能让心静下来。
第七天夜里,山中骤雨。吕文扬被唤到清虚的丹房,老道正在用一只缺口的碗泡茶。
"尝尝。"清虚递过茶碗。
茶汤苦涩难当,吕文扬差点吐出来,但强忍着咽下。片刻后,一股奇特的甘甜从喉底涌出,逐渐扩散至全身,仿佛整个人被洗涤了一遍。
"这是..."
"人生如茶。"清虚望着窗外的雨幕,"不经杀青,不知生命之短暂;不经揉捻,难明世事之曲折;不经烘焙,岂懂沉淀之珍贵。"
一道闪电照亮室内,吕文扬突然看清了墙上那幅早已褪色的对联:"茶味人生味,禅心平常心"。二十年来追逐名茶、钻研技术的画面在脑海中闪回,他突然明白自己缺失的是什么。
雨停时已是后半夜。吕文扬跪坐在蒲团上,清虚将一把古朴的茶壶放在他面前:"再试一次。"
这一次,当他心无杂念地注水、出汤,七种茶叶在同一个壶中各自绽放,就像终南山的七种野花,各美其美,不相干扰。
"你出师了。"清虚难得地露出笑容。
离开终南山那天,明心小道士送他到山脚。吕文扬将那块珍贵的普洱饼塞给少年:"帮我转交清虚道长。"
"师父不会要的。"明心摇头,"他说茶的价值不在价格,而在喝它的人。"
回城后,吕文扬的同事们都发现他变了。办公室的名茶陈列柜被撤下,换上了各种普通百姓喝的平价茶样;研究重点也从追求稀有品种转向了如何提升大众茶叶的品质。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在研究所开设了"茶道人生"课程,不仅讲茶叶知识,更分享终南山上学到的心得:"...茶叶在杀青时忍受高温,就像人生必经磨难;揉捻过程中的压力,恰似生活给我们的考验;而最后的烘焙,则是岁月带来的沉淀与转化..."
一年后的春茶季,吕文扬带着几位学生回到紫阳观。清虚道长更显苍老,但眼神依旧清澈。当吕文扬用那只粗陶壶为众人泡茶时,老道微微颔首。
"现在明白了?"清虚问。
吕文扬捧茶敬师:"茶道不在茶,而在道;人生不在名,而在心。"
院中古茶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回应这领悟。山下红尘万丈,杯中茶香袅袅,一个因茶悟道的人生,正如同那经过千锤百炼的茶叶,散发出真正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