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创始人
2025-11-05 12:01:10
0

2025年11月5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原定于11月5日返回地球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已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升空。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宣布,北京时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发射,至今已在轨运行超过190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为陈冬、陈中瑞和王杰。

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指令长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已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此次任务期间,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乘组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典型成果包括: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等。

如何应对空间碎片撞击?

什么是空间碎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7月报道,空间碎片是指所有在轨运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体及其碎片,主要来源于失效卫星、火箭残骸、爆炸碰撞碎片以及人为试验产生的碎片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地球轨道上可被持续追踪的较大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尺寸在1厘米以上、对航天器构成潜在威胁的空间碎片数量估计超过100万个。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运行,其动能巨大,撞击破坏力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加强对航天器的防护,已成为全球航天活动的重要关注点和技术攻坚方向。

报道介绍,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面对数量更多、体积更小、难以预警的微小空间碎片,被动防护是主要应对手段。所谓被动防护,主要是通过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航天器披上“铠甲”,提升抗击碎片撞击的能力。

如果空间碎片真的撞上了空间站,怎么办?该报道称,科研人员为空间站设置了“兜底技能”:利用空间站上部署的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配合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系统,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员处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员可通过舱外巡视、热控系统监测、电路测试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损区域,并在地面指导下实施结构加固、线路更换等操作。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2025年11月5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原定于11月5日返回地球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已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升空。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宣布,北京时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发射,至今已在轨运行超过190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为陈冬、陈中瑞和王杰。

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指令长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已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此次任务期间,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乘组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典型成果包括: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等。

如何应对空间碎片撞击?

什么是空间碎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7月报道,空间碎片是指所有在轨运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体及其碎片,主要来源于失效卫星、火箭残骸、爆炸碰撞碎片以及人为试验产生的碎片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地球轨道上可被持续追踪的较大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尺寸在1厘米以上、对航天器构成潜在威胁的空间碎片数量估计超过100万个。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运行,其动能巨大,撞击破坏力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加强对航天器的防护,已成为全球航天活动的重要关注点和技术攻坚方向。

报道介绍,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面对数量更多、体积更小、难以预警的微小空间碎片,被动防护是主要应对手段。所谓被动防护,主要是通过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航天器披上“铠甲”,提升抗击碎片撞击的能力。

如果空间碎片真的撞上了空间站,怎么办?该报道称,科研人员为空间站设置了“兜底技能”:利用空间站上部署的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配合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系统,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员处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员可通过舱外巡视、热控系统监测、电路测试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损区域,并在地面指导下实施结构加固、线路更换等操作。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2025年11月5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原定于11月5日返回地球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已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升空。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宣布,北京时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发射,至今已在轨运行超过190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为陈冬、陈中瑞和王杰。

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指令长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已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此次任务期间,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乘组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典型成果包括: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首次发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等。

如何应对空间碎片撞击?

什么是空间碎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7月报道,空间碎片是指所有在轨运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体及其碎片,主要来源于失效卫星、火箭残骸、爆炸碰撞碎片以及人为试验产生的碎片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地球轨道上可被持续追踪的较大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尺寸在1厘米以上、对航天器构成潜在威胁的空间碎片数量估计超过100万个。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运行,其动能巨大,撞击破坏力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加强对航天器的防护,已成为全球航天活动的重要关注点和技术攻坚方向。

报道介绍,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面对数量更多、体积更小、难以预警的微小空间碎片,被动防护是主要应对手段。所谓被动防护,主要是通过加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航天器披上“铠甲”,提升抗击碎片撞击的能力。

如果空间碎片真的撞上了空间站,怎么办?该报道称,科研人员为空间站设置了“兜底技能”:利用空间站上部署的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配合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处置系统,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员处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员可通过舱外巡视、热控系统监测、电路测试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损区域,并在地面指导下实施结构加固、线路更换等操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老人留下价值二千万的字画差点被... 王老汉是一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地下党员,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临终时,他将家产分配给了子女。起初,...
郭春雨最新写真曝光,帅气魅力引... 近日,郭春雨一组全新写真大片惊艳曝光,迅速成为网络焦点。写真中,郭春雨展现出多面魅力,时而身着潮流服...
采访期间,瓷器被打碎,马未都的... 采访过程中,瓷器被打碎,马未都的处理方式令人钦佩 马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素有捡漏王之称,家中收...
收藏级视野:李驭时的油画与时代... 【艺术简历】 李驭时,1970年生于安徽怀宁,1994年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现居上海。中...
宋元绘画名家何挥毫:笔底山河见... 在北京一场名为“古今对话”的当代水墨展上,何挥毫先生的《秋山问道图》静挂于一隅。画中墨色氤氲,层峦叠...
投降没有好下场!被俘朝鲜士兵向...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投降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会被宣传为“弃暗投明”,但是从俄乌战争的实际情况看,投...
中方涉安世声明让欧洲又慌了,“... 【文/观察者网 齐倩】 11月4日下午,中国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回应,对于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供...
“经典传承·油画大家研究展”开... 11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和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
《格物·流光》——刘北光当代油... (艺术家刘北光) 一场融合东方哲思与当代视觉的美学盛典 2025年11月7日15:00时,由中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