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圆桌回顾 | 另一种文艺复兴:重写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
创始人
2025-11-01 14:31:30
0

策划及主持:林叶

对谈嘉宾:傅小敏、黄佩姗、陈若璠(线上)、胡佳艺(线上)

活动时间:2025年8月30日,14:00-16:00

联合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ING

本期艺术圆桌围绕美国艺术史学家惠特尼·查德威克的《女性、艺术与社会》(插图第六版)展开共读讨论,聚焦艺术史中“被遮蔽”与“正发声”的女性力量,重思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开启“另一种文艺复兴”。圆桌由独立策展人、艺评人、ING联合主理人林叶主持,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傅小敏,与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4”参展女性艺术家——黄佩姗、陈若璠(线上)、胡佳艺(线上)共同分享本书的阅读感受,以及她们在各自的研究与创作中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论坛现场

《女性、艺术与社会》

(插图第六版)

[美]惠特尼·查德威克 著

李思璟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首版于1990年,《女性、艺术与社会》历经多次与时俱进的修订,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艺术圆桌策划人林叶指出,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提供了研究型、资料型的索引,更重要的是深刻揭示出“女性—艺术—社会”三者间动态的系统性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由此为艺术史与广义的历史书写打开了全新、多元的视角与路径。他强调,在这一历史长卷中,无数女性艺术家为改造社会所做的努力,事实上恰恰为所有人——特别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创造出了更为平等、宽容、开放的环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傅小敏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傅小敏认为,这部作品对于女性艺术家鲜活生命经历的历史复现非常难得。她指出,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常被归入其父兄名下,这使得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遭到历史与社会框架的“抹除”。而在诸多如鱼得水的男性艺术家背后,又有多少富有创作能力、却不得不将天赋搁置一边的女性艺术家,则是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本书对女性艺术家稀有资料的仔细发掘,显得尤为可贵,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一个个“她”在历史中所面对的密不透风的系统与庞大的压力。傅小敏从“天赋”的角度进一步谈到,天赋并非由性别决定,而是需要依靠良好的支撑体系,方能实现向社会价值与持续表达的转化。但在女性艺术家面对的历史处境中——教育制度的排斥、行业评论体系的偏见、艺术史的选择性叙事——这些结构性机制带来的阻碍却从方方面面制约、剥夺了她们的发展机会与创作可能。

艺术圆桌策划人林叶

对此林叶指出,查德威克的《女性、艺术与社会》作为对艺术史学者琳达・诺克林发表于1971年的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回应,以更深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梳理,将矛头指向了一个被权力塑造的艺术史,引导我们关注究竟是谁掌握了这一切的叙事权与评价权——换言之,是谁决定了谁能被记录、谁能被书写、谁又能被称之为“伟大”?

他援引书中提到的两个鲜明案例,来说明艺术史中这一曾经真实存在且持续发生的、不自知的荒谬。1946年,路易斯·内维尔森首次在纽约举办大型展览,一位评论家写道:“我们得知这位艺术家是位女性,这及时抑制了我们的热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也许会称赞这些雕塑表达无疑出自现代伟大人物之手”。而在本书开篇提到的一幅作品中,作为英国皇家学院创始成员的两位女画家,在学院庆祝成立的重要场合,不仅无法到场参与对话,更是只能以画像的形式,成为墙上的装饰品与被凝视的对象。

约翰·佐法尼,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院士们(局部),1772年

(图片源自网络)

超越性别

从自身思考社会

当在场的三位女艺术家被问到是否会通过创作来回应社会中的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时,她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跳出了性别问题的框架,呈现出从个人生命经验与思维视野中,自然生发而出的交叉视角。抛开性别标签的枷锁,自由真诚地思考,这成为对现实偏见的一种有力反击。

艺术家黄佩姗

艺术家黄佩姗:

在我的家乡,女性承担着校长、公安局长、机关要员等重要角色,甚至在白族的本主节中也有一些地区需要男性扮演女性角色,所以小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大的环境现状是这样的。

后来离开了家乡,我逐渐体会到了一些不适。比如一次在布展时,一位男性艺术家前辈沉默许久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只有你们女孩子喜欢这些东西。但是他所说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个花边的围栏。这种围栏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流行的铁艺围栏,其素材更早源自人们对蕨类植物的描绘——而无论是描画的工匠还是围栏的设计者、建造者,他们都是男性。但是因为这种纹理“女性向”的审美演变,到了我这边似乎就成了一种“女性”的选择,但是我所有的议题其实都没有和性别相关。

这两年来我主要关注的话题是城市景观中的权力结构,聚焦的是城市里存在的那些视觉规训——建筑、围栏、监控摄像头。所以我非常担心别人以所谓的女性视角解读我的作品,这样会让人误解作品真正要表述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的女性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当“女性艺术家”成为一种标签,是真正可以置身一个更宏大、更真实的社会叙事,还是仅仅被圈画在所谓的“女性艺术家”专区——被简化身份、降低对作品复杂度的理解?这一问题是特别需要警惕的结构性遗留。

艺术家胡佳艺

艺术家胡佳艺:

在我看来,性别差异是天生的,也会受到文化、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创作中自己不会特别在意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作品着重关注的内容。不过我也在思考,生活中这种因为差异导致的偏见带来的影响,是否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创作,又有多少会影响到自己的创作?

在我去年参与的展览中,我的作品使用了一种较为敏感的身体材料,整个展览涉及权力、政治、身份等等议题,展览最终没能对外开放。我现在在做的一些作品也面临相似的困境。这使我时常在想,我们是否可以真的挑战权力。

艺术家陈若璠

艺术家陈若璠:

很开心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女性这个话题,在我的创作中,常常关注的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觉得他们跟女性群体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不受健康保障的工厂劳工,或者是那些食用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农作物的人……他们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不同的身份问题被排除在了主流叙事之外。

所以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平视一切人和物。比如说,在对工地的调研中,我发现大楼建设时使用的护栏,事实上不是为了保护工人,而是为了保护“我们”,防止粉尘污染城市景观。而这种护栏的材料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用的是非常劣质、气味熏人的廉价塑料。这对于工人来说,是在一个被粉尘吞噬的环境里的又一层侵害。这种刻板印象的打破对我造成很大冲击,如果不经了解,完全凭借自我中心的想象,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对他们有这么大的伤害。

被污名的“女性化”

与去性别的“男性气概”

针对艺术家们所谈到的“女性化”特质引发的偏见与困扰,傅小敏结合自身对非人类话题的研究兴趣指出,近年来人类学转向带来的新视角,恰恰以对微小、边缘事物的关注、追踪与放大,形成了一种具备“女性化”特质的新路径。区别于英雄主义的排他叙事,与正面对抗、反击主流的创作方式,许多女性创作者倾向于使用边缘化的视角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而正是这些从前被污名化的所谓个人式、日记式的视角,通过为不可见、不可听者代言,成为了打破令人窒息的二元论的可能。

对于这一中心与边缘之辨,傅小敏援引一位前辈对自己的勉励:如果你想要去的地方没有平台,就自己创造一个。林叶同样指出,英雄主义对于异己的排斥,正是世界纷争的源头。但是世界上哪有什么中心,任何一个“边缘”,事实上都是其所在之处的“中心”。一个适合我的位置,就是我的中心。而当这样丰富多元的“中心”越来越多,走向理解共存而非党同伐异,原来不被看见的东西就会被逐渐看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论坛现场

与“女性化”特质相对,林叶进一步就所谓的“男性气概”展开了分析。他指出,当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男性气概时,很大程度上是在取悦一个脑海中的目光,这个目光要求英雄主义、阳刚、宏大叙事、力量感等等,但这些是否真正同这个人的生命紧密相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当一个女性表现自己的强大、用这样的目光取悦自己时,同样会获得满足的爽感。因此我们平时所归纳的男性气概,其实是一种去性别化的权力感。但是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如果不是与创作者真正的生命困惑、生命处境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件作品事实上不带有这个人的任何气概。

而当被问到作为男性受到女性凝视是什么样的感受时,林叶表示很多人或许不会想到、或者不愿承认,男性对女性事实上有一种恐惧。他指出,一位女性欣赏的目光对于一个男性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价,而且往往超越了同性之间的互动。因此,当一个人求之不得,就会出现对抗性,甚至心生怨恨,而这是一种一直伴随的深刻的恐惧。

打破词语的黑箱

经过上述对约定俗成概念的辨析,傅小敏特别强调,对特质的归类与标签化的趋势,亦是《女性、艺术与社会》一书提示我们需要警惕的。因此无论是“女性化”“男性化”还是“英雄主义”,其实都是概念的黑箱,将许多不同特质与议题粗暴地一网打尽。这种方式对于评论或舆论而言或许是便捷的,似乎也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但是并无益于深入了解一位艺术家,更遑论探寻真知。因此她指出我们也应当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这一问题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因为“伟大”是一个伪命题,“艺术家”也是一个伪命题。而当我们在表达时需要用上“伟大”时,亦应思考是否有更恰切的替换词,在日常与学术的使用中,也当尽可能丰富这些描述性的词汇库。

论坛现场

对此林叶认为,一方面“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之问,或许是作者故意使用的一种悖论式的语词,以挑战其原本的语境。另一方面,他指出“伟大”的危险性是其可能带来的区隔——事先预判某种群体(如女性)不具备成就“伟大”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个真正称得上“伟大”之人,并不是通过追逐空泛的“伟大”或某种“伟大”化的样本得来的。他们只是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去做了自己认为应做的事。

问答环节

Q

作为创作者应当如何规避“女性艺术家”这一具有双面性的标签带来的种种问题?

黄佩姗:

我曾经参加一个女性主义的群展,策展方在没有与我核对内容的情况下发布了一篇极不负责任的作品解读,将我用于指涉城市空间规训的防盗刺,解读为女性的创伤。这篇文章发出之后不能修改,并且将一直存在于互联网,一旦有人看了,先入为主,就会稀释我原本要讨论的内容和母题。所以对我来说,我会在对接工作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虽然这是一个创作之外的东西,但是为了避免这种隐秘的规训和不公,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

傅小敏:

我自己的策略是每一次打出“女性”两个字,都会非常谨慎。虽然加上这个词会带来流量,但是我会思考是否到了需要拿性别说事的程度。我非常抵触和警惕这几年女权热的趋势。对我来说我会用法国哲学家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追踪单一行动者,如实、具体地讲述艺术家及其作品自诞生以来的生命经历。我认为现在的艺评人不缺上术语、上价值、上概念的能力,最缺的是准确描述的能力。

陈若璠:

我也有类似被贴标签的经历,但不是“女性”标签。我有很多作品是包含数字媒介的,所以很多人会给我贴上“科技艺术”的标签。曾经有一篇发布出来的文章通篇都是关于科技,我也提出希望修改,但是没有成功。所以我与其控制大家如何评判作品,不如选择专注把当下的作品做好。当创作本身的力量足够强大,原本的初衷就会被人看到。因此创作结束之后产生的对话和水花,无论是否是我想要的,我都觉得是好的,都是可以讨论的。

胡佳艺:

各种各样的标签,没有办法避免,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王晓松老师提到过,“新疆人”“女性艺术家”“行为艺术家”这些可以爆火的前缀、标签,胡佳艺一个都没有利用。也许我有意识在避开这样的标签,实在不行呢,这些标签也没有特别影响我。

林叶:

我感觉被贴标签这件事的确很难避免。从“女性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处于一个贴不贴标签都尴尬的阶段。这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在我自己写作的时候,我是能不用就不用,尽可能用某某艺术家这样来写。

对艺术家来讲,如果要防止作品被人过度解读或曲解,有一种策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明确地把作品阐释清楚,一定程度上给他人一个引导。因为作为写作者,我们还是会首先参考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说明。

不过在写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替艺术家在说话。我写的是我的感受,我也尽可能应该要写的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要允许别人的“误解”。只是有的作者不习惯用一些限定词,比如“在我看来”“我的理解”等等,会让人误以为是艺术家的想法。

论坛现场

Q

在女性主义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男性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以及男性可以如何参与进来?

林叶:

我作为一个男性,首先就是学习,看到了很多我原先根本没想到的东西,知道说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如果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性别教育路径,一些不平等的事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所有和它不一样的事,就很容易遭到反感和厌恶,被扣帽子。但是如今整个的女性以及性别认知环境正在慢慢改善。

傅小敏:

“换位思考”看似是一个口号,但其实是每个人都应该要修行的课题。网上经常会有人说,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擅长换位思考。但我觉得这是所有人——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受到的教育。站在对方的位置,去重新体验和理解发生的事,可能是缓解冲突的方式之一,也更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撰文 | 高沁云

摄影| 李玥涵

微信编辑 | 程韵雯

校对| 韩宁

复核 | 李鲁鄂

终审 | 曾玉兰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它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探秘南越王墓244件古玉!全洪... 2025年10月3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办了《广东古代玉器的传承与融合》专题讲座,由广州...
李菲儿,光脚丫写真 李菲儿这组光脚写真,简直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夺目,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她身着梦幻的蓝色纱裙,仿佛是穿越时...
日本女星绫濑遥写真美爆了!又纯... 谈到日本著名女星绫濑遥,大家一定想到《在世界中心呼喊爱》《白夜行》《仁医》《巨乳排球》《我的机器人女...
演员徐若晗 写真 徐若晗,一个在演艺圈逐渐崭露头角的年轻女,她的人生故事从1998年2月27日这一天开始书写。那是一个...
油画少女的服饰又这么多种元素 这几年复古风回潮势头强劲,港风,法式风情,又开始新一轮翻新,各种时尚元素都在再创作,然后重新粉墨登场...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上海... 点击👆查看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26演出季宣传片 今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召开了2026演出季新闻通气...
从出书到游学:小鹅通助力水彩培... 在个体追求热爱与事业协同发展的趋势下,小鹅通创始人鲍春健发起的《老鲍对话标杆客户》栏目,持续挖掘各行...
与泥相约(158)|屋檐河上的... 亲爱的小馆家们 海口市龙华区 与泥相约 屋檐河上的精灵—瓦当 亲子陶泥活动 开始报名啦! 滴水瓦当 ...
俄总理返程莫斯科后,普京向俄罗... 最近,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刚刚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回国后便收到了来自总统普京的重磅指示:要加速建设俄罗...
从“赏陶”到“制陶”!佛山“温... 陶艺工坊第一场 作为“温度”——佛山当代陶艺邀请展的重要延伸,陶艺工坊成功举办三场,吸引了近1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