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巫鸿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标题: 生动:在漫游中发现艺术
出版年: 2025-10
页数: 452
定价: 258.00元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生动”是东西方艺术评论中都会用的词,中国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八法”之首,这一标准也成为后世衡量艺术的至高标准。艺术品如何才算“生动”?艺术家为了“生动”做了哪些努力?在《生动》这本书中,巫鸿先生分别从“动感”、“风气”、“情动”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动感”,讲述古今中外艺术中对“动”的表现。跟随巫鸿先生的眼睛,我们将学会用“运动”的视角阅读经典作品,注意到《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优美的飘带,重新审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壁画中的飞天艺术。
第二部分“风气”,聚焦常被图像学研究忽略的主题——风,讨论的范围从古希腊的风神浮雕到汉代画像石中的“风伯”,又到西方艺术名作《维纳斯的诞生》中横贯画面的风气,还有无形的“阴风”“鬼气”。
第三部分“情动”,透过身体的动态语言,解读内在的微妙情动。情绪构成艺术作品的心理深度,而对死亡的哀痛无疑是至为激烈的一种。巫鸿先生结合古埃及、希腊、罗马艺术中的葬礼图像,以及佛教的涅槃图像、中国墓葬壁画等,追索出一条“情动”的演变轨迹。
跟随巫鸿先生的眼光,我们将从一种艺术形式游移到另一种形式,从一个层面跨越到另一个层面,发现艺术作品之间超文化和超历史的无穷联系。
编辑推荐
1.继《偶遇》之后,巫鸿再度开启“跨时空艺术漫游”
“跨时空艺术漫游”是巫鸿先生在北京大学做的系列讲座主题,也是他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的写作实验,旨在打破艺术史的种种边界,跨越古与今、东与西、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的“隔阂”,带领大家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开放的视野,去欣赏和理解艺术。《生动》即脱胎于2024年北京大学的同名讲座,并在讲稿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延续《偶遇》的基调,它依然是一本关于图像、充满图像的书,以400多页的体量展现500余幅精彩艺术图像,跨越古今中外,足以更新你对艺术的感知。
2. 以“生动”为入口,踏进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生”指生命,“动”指运动,“生动”意味着作品富有动感和生命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艺术史中的宏大命题,却是古今中外衡量艺术的重要标准、各界艺术家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理解视觉艺术的重要线索。
在本书中,巫鸿教授整合几百件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视觉材料,展开了对“生动”的多重追问,从具象的“动感”到无形的“风气”,再到抽象的“情动”,引导我们的眼睛在不同的时空穿梭,在漫游中进入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3. 超越表层的观看,捕捉无形的细节。
过往的艺术史研究往往聚焦“可见”的图像,而忽略“不可见”的元素,比如对“风”的表现。跟随巫鸿的指引,我们不仅能在飘动的衣裙、摇摆的枯树、侧耳倾听的人物等细节中发现风的踪迹,也能在意大利壁画和中国汉代画像石、墓室壁画、马王堆漆棺等古老图像中发现风神的“肖像”,感受到艺术家无边的想象力。
4.封面设计取材敦煌壁画,布面精装,艺术纸全彩印刷
《生动》封面核心图案,提炼自敦煌壁画中飞天身上的飘带。封面采用专业的艺术装帧布料,结合烫压金色、黑色漆片工艺,每一个环节均有手工参与。正文采用自然色泽的艺术纸印刷,高质量还原色彩,沉浸式阅读不疲劳。
作者简介
巫鸿,艺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08年获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著有《偶遇:在漫游中感受艺术》《豹迹:与记忆有关》《关键在于实验》《聚焦:摄影在中国》等数十部作品。其中《偶遇》荣获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奖”。
目录
导言:再启漫游
【动感】
动之挣脱
飞扬的飘带
【风气】
风吹入画
让风继续吹
描绘风气
【情动】
身体的语言
表情的诞生
哀悼的母亲
尾声:重返气韵生动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