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一句话流传甚广:“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意思是说,翰林院中有许多人来自吉水,朝廷的大臣中,差不多一半是江西人。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吉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解缙,就来自江西吉水。 解缙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他的才智在同龄人中十分突出。类似于《武林外传》中吕轻侯的故事,三岁能认千字,七岁就能作诗,甚至一目数行,过目不忘,解缙正是那种惊才绝艳的人物。

解缙的成名早得令人惊叹。洪武二十年(1386年),19岁的他参加江西会试,一举夺得解元。与范进中举的情形相比,解缙的成就显然高出不少。 朱元璋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华,并告诉他,如果有好的建议,可以尽管提出。年轻气盛、孤傲自负的解缙,便提交了《太平十策》,字字珠玑,近万言之长。更大胆地宣称,如果这份策论能被采纳,必能开创和平繁荣的新时代。然而,朱元璋并没有采纳,反而笑了笑,没有给出太多回应。随后,他召见了解缙的父亲,让他把儿子接回去,并叮嘱道:“是子大才,其以归教训,十年而用之。”意思是说,你的儿子确实才华出众,先让他回去好好教养,等到十年后再用他。

显然,解缙的轻率让朱元璋不悦,但从朱元璋的性格来看,能让他回家思过已经是一种“恩典”,也显示了他对解缙的某种欣赏。 这十年的等待对解缙来说无疑是漫长的。他的仕途未能如愿开启,生活中也充满了颓废。他或许沉浸在与朋友游山玩水的乐趣中,偶尔讲学,甚至将家谱重修了一遍。若在这段时光中,他能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也许会给后世留下更丰厚的文化财富。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期待,默默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解缙在朋友的推荐下,再度回到朝堂,担任翰林待诏。随后,靖难之役爆发,朱棣成功夺取了帝位。解缙此时选择投靠朱棣,并得到了重用。朱棣交给解缙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彻查建文帝时期,关于朱棣的奏章,所有触犯他的人和事物都要销毁。解缙在这项任务中表现出色,朱棣十分赏识他,直接将他提升为内阁首辅,并让他负责修编《太祖实录》。 修完《太祖实录》后,朱棣又指派解缙开始编写《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宏大而复杂的百科全书式工程。一开始,解缙并未理解朱棣的真实意图,可能因为他更热衷于政治而不太喜欢修书。他组织了一百多人,耗时半年便草草完成了初稿。然而,朱棣看到后非常不满意,命令重修,并且要求姚广孝参与其中。解缙这时才意识到其中的深意,再次组织了更大规模的修编工作,最终组建了一个2100人的团队,经过四年的辛苦努力,才完成了这部史诗级的工程。

《永乐大典》全书包含了22877卷,11095册,总字数约为3.7亿字。如果没有这部巨著,解缙可能也只能是历史上的一颗小小尘埃,然而由于《永乐大典》,他的名字将与这部书永载史册。 然而,解缙的命运并未因此一路平坦。永乐八年,解缙被举报参与了“皇子之间的斗争”,朱棣大为震怒,结果解缙被捕入狱,接受了严酷的刑讯。在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递交了死囚名单,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朱棣看后愣了一下,随口问道:“解缙还在世吗?”纪纲根据朱棣的口气,猜测他并不打算放过解缙,于是安排解缙饮酒作乐,待他醉后,将他埋在雪地里。解缙在严寒中一夜未醒,最终被冻死,年仅47岁。 解缙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尽管他才学出众,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未能保全自己。像李白、苏东坡那样,凭借卓越的才华最终化险为夷,解缙却没那么幸运。他的死亡,最终让人感叹:有学问不一定能成大官,懂政治不一定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