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期出现的似豇豆颜色的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造型轻灵秀美而闻名于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往往散缀着烧制时因氧化还原气氛不同而形成的天然绿茗点。釉面紧致明亮,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呈色或如美人面般鲜媚、或若大红袍般幽静、或似娃娃脸般明艳、或像桃花片般淡雅,人们将这种釉色充分诗意化,用春水、朝霞、桃花、绿苔来形容,清人洪亮吉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康熙豇豆红釉人物故事纹六方瓶
瓶高22.5㎝,口径4.3㎝,底径6㎝。此瓶撇口,短颈,溜肩,长腹,浅圈足外撇。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内壁施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底部施酱色釉。通体浓艳,肩部凸印吉祥纹装饰,腹部凸印八仙人物,主题人物顶天立地,栩栩如生。口部、颈部、底部各饰凸弦纹一道,六条棱筋凸出,起弦之处因烧制时釉层变化可见白胎。整器小中见大,造型秀美,胎质致密,釉面均匀肥厚,豇豆红釉幽雅清丽,柔和悦目。(量子年份检测康熙晚期)
底
康熙豇豆红釉长颈瓶
瓶高22㎝,口径:2.9㎝,底径:5.3㎝。此瓶,小口,细颈,长腹,圈足,足露白胎,底内白釉,青花双圈无款。釉面呈淡雅桃红色,还能在其上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及苹果绿色苔点,釉面薄而细腻。整体釉色纯正,器型端正,釉面莹润,包浆老气,开片自然,底施白釉。(量子年份检测康熙晚期)
底
康熙豇豆红釉瓜棱形一筒瓶
瓶高25.9㎝,口径10.7㎝,底径9㎝。一筒瓶始于明代,鉴于明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清朝取得统治权以后,为求江山稳固,烧制出不同品种的一统瓶,并被赋予了“江山一统”的政治含义。

此瓶敞口,短颈,溜肩,深腹,整器外壁三十二条棱装饰,泥鳅背圈足,露胎,底及瓶内壁施白釉,青花双圈无款。该瓶造型丰满,棱筋圆凸,制作规整,胎质坚硬,色调柔和,釉面呈现淡雅的桃红色和散缀的红、绿色苔点。肩部因烧制时釉药在高温气氛中流动,被凸筋减底条棱的上端菊瓣纹阻滞,而自然形成的深浅不一的下垂状积釉,似裙边展示,美不胜收。凸棱线条釉色略淡,颈、胫处及凹槽内釉色略重,口沿及底足流釉戛然而止。微观观察,釉面生成白色晶花和晶相斑块,颈部、肩部气泡较大,稀而透亮,有的气泡已老化为雾状,有的已破;肩部以下气泡小而稀,有的已变化为黑褐色,多数气泡凸显针尖状水银亮点。豇豆红瓷器是清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仿造明代永乐、宣德红釉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主要采用吹釉工艺,将胚体放置在陶轮上旋转,用竹管蒙上布再蘸釉料吹在胎体上,按器物的纵轴的方向一道一道吹制,一道只有几厘米宽窄,而且还要吹的均匀,所以说“豇豆红”没有大器是因为制作工艺复杂的缘故。由于豇豆红釉烧制难度大,又限于宫廷御用,大部分早年已流散到国外,有些被收藏在各国的博物馆里。(量子年份检测康熙晚期)
原创作者:张万年
202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