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与慈禧、武则天等著名女性并肩而立,享有极高的声誉。她曾在战争中两次击败宋军,甚至亲自割下杨业的头颅,送到边关用以鼓舞士气。遗憾的是,她死后并未得到安宁,墓地曾多次遭到盗掘。

1971年,富屯乡龙岗子村的何有成书记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进行防空掩体的挖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偶然挖掘到了辽国第五任皇帝孙子的墓穴。接下来的挖掘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原本一处无害的活动变成了令人震惊的事件——村民们挖掘出了十几个墓穴。等到专家赶到现场时,他们发现大多数墓穴已经被盗,或者空无一物。尽管如此,专家仍然决心追查下去。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专家们确认这确实是辽代皇帝的墓地,其中还埋葬了四位皇帝和一位太后,而这位太后正是萧太后。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墓地在历史上被盗掘过四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119年,当时金兵攻入辽国,摧毁了大量皇帝墓葬。第二次盗掘发生在金国迁都时期,墓地管理松懈,导致南方盗墓贼蜂拥而至。第三次发生在民国初年,当地的居民联合起来,把墓地翻了个遍,能够卖的东西几乎都被带走。第四次则发生在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人以考古为名,进行大规模的“盗墓式”挖掘。这一过程几乎摧毁了整个墓群。 建国初期的盗墓事件,也并不算真正的盗掘,只是一些人尝试挖掘,却发现那些值钱的文物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一些残破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代皇室墓葬的陪葬品意外地出现在古玩市场,最著名的便是萧太后的寿衣。自1991年起,萧太后的凤冠、凤袍以及全套寿衣先后亮相市场,引发了巨大轰动。 有一种说法认为,萧太后的寿衣价值高达34亿。为何萧太后的寿衣如此昂贵?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大多出土于汉朝墓葬,估值为24亿。而萧太后的寿衣在金属材料和工艺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寿衣的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部宽39厘米,袖口、领口以及下摆都镶嵌着金边,这些金片均匀排列,极具细致感。 关于寿衣的制作工艺,其使用的金丝排列非常紧密,接头几乎看不见。专家通过研究发现,萧太后的寿衣共用了近万根金丝,每根金丝的直径只有0.1毫米。更为特殊的是,这些金丝的缝合使用了已经失传的古老刺绣技法,制作工艺相当精细,专家估计,光是人工和材料的费用就可高达数十亿。 此外,这件寿衣上精美的花纹刺绣,也为其增添了几亿的价值。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来自于这件寿衣曾由萧太后亲自穿戴。综合所有因素,专家最终给出这件寿衣34亿的估价。 不过,由于多次盗墓,萧太后的墓葬几乎没有留下多少有价值的陪葬品。为了保护这片遗址,国家划定了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因此,墓葬所在的地区如今显得十分荒凉,鲜有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