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诗中提到:“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业绩辉煌,建立的基业极为宏伟。实际上,不仅是后人,连当时的唐代人也把李世民视为伟大的领袖和国家基业的奠基人。然而,史书上却记载,李世民的父亲唐国公李渊才是唐帝国的开国皇帝。几百年前,曹操也曾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能成才的热切期望,皇帝也不例外。李渊这个儿子实在太争气了,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还在某种程度上把父亲的“龙气”给抢走了。

这让人不禁想起宋代苏轼的名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辈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里的意思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结果聪明反而害了自己。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还把自己的父亲李渊软禁起来,自己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过上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此时的李渊,或许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愚且鲁”,避免这种血腥的局面。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就可以说是最为低调的。从《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事迹几乎占据了整个历史篇章。李渊在大部分历史记载中并未显现出太多的作为,反倒是李世民频繁出现在战场上,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从太原开始,李世民一路攻入长安,再到逐鹿中原,李世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的起步阶段。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面对的主要敌人有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徐元朗等人,期间还遭遇了突厥、吐蕃等外部势力的进攻和叛乱。

在《高祖本纪》中,我们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描述:“秦王世民败薛仁杲,执之。”“秦王世民俘薛仁杲以献。”“秦王世民与刘武周战于洺州,败之,武周亡入于突厥。” 这类描述反复出现,显示出李世民作为秦王的频繁征战,他不仅是大元帅,还是一位解决各类危机的“救火队长”。他几乎亲自带领军队扫清所有敌人,连突厥的一些小问题也要亲自处理。李世民的行动遍布各地,从并州到蒲州,再到江州,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线。因此,李世民能在父亲李渊的开国基础上发动政变并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主要得益于他战功赫赫,军队和朝廷里的许多人都对他充满了信任和依赖。相比之下,李渊和李建成则显得力不从心。

李建成心里自然也着急,李渊也清楚,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于是,李渊只能给李建成一些机会,让他有机会立功。因此,在《高祖本纪》中,常常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同出征的记载。比如在武德五年,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出征不同方向,去抗击突厥。然而,李建成的能力始终无法与李世民相比,最终,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一举夺取了皇位。

尽管如此,李渊在任内依然有所作为。可以说,李渊并不是那种通过征战建立帝国的雄杰人物,他更适合当一位仁爱宽厚的守成君主。李渊的五年治下,实际上也实施了不少善政,并且有一些地方做得甚至比李世民更加出色。
例如,李渊对待隋朝皇室的态度,值得称道。历史上自西晋以来,新的朝代更替时,通常会大肆屠杀前朝的宗室成员。然而,李渊却在成功占领长安后,并没有像前代帝王一样残酷,而是采取了宽容的做法。他将隋朝的恭帝封为公,并下诏要求改变之前“近世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夷绝”的血腥风气。李渊这一举措,不仅与当时的王世充、宇文化及等人对待隋朝皇室的做法截然不同,也给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一个仁义的榜样。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发动政变时采取了极为血腥的手段。虽然我们不能说李世民的选择完全错误,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武后、中宗、睿宗、韦后、太平公主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数次宗室屠杀和皇帝被谋害的事件,都可以追溯到李世民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