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茶饮行业对原料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云南建水的夏黑葡萄与普洱的茶叶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不仅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让一批专业农人实现技能与收入的双重提升,其中女性农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崛起: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
在云南建水,夏黑葡萄种植产业的变迁堪称当地农业发展的缩影。2010年,建水县葡萄种植面积仅1000余亩,而到2025年,仅建水南庄镇的种植面积就已达6.88万亩。这一发展,离不开新茶饮行业对高品质葡萄原料的持续需求——如今新茶饮行业已成为建水葡萄的主要需求方,占据当地葡萄总产量的四成。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普洱。作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的地区,普洱茶园面积达221万亩,随着新茶饮行业的发展,茶饮品牌的茶叶采购量在当地部分茶厂占比已达八成。新茶饮需求的涌入,不仅为两地农业带来新增长点,更推动种植环节标准化程度提升,催生出一批专业种植队伍。在建水县葡萄产区,“建水金剪刀”已成为专业种植工人品牌,他们凭借精湛技艺,从葡萄生长初期的抹芽、修剪、施肥,到中期的疏花、疏果,再到成熟后的采摘、包装,全程守护葡萄品质,确保每一颗果实都能凝结自然风味。
女性力量:撑起产业发展“半边天”
在建水葡萄产区,女性农人占比超过七成,年龄跨度从“70后”覆盖至“95后”。她们凭借娴熟技艺,在葡萄种植的各个关键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采摘期里,精准检查果实颜色与饱满度,小心翼翼地翻串、剪枝、装篮,生怕损伤葡萄表面薄薄的“白霜”;疏果环节中,能快速分辨无核小果、罹病果与劣果,合理控制每串葡萄的颗粒数量,确保营养均衡分配,为葡萄品质保驾护航。

专业度的提升也为女性农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如今,她们中的不少人已从农忙时的零工,成长为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专业种植工人,甚至会在其他产区的葡萄产季,将先进的种植经验带到更多地方,成为农业技术交流的“使者”。
公益助力:守护农人生活与产业未来
尽管产业发展为农民带来机遇,但现实挑战依然存在。在农忙时节,无论是建水的葡萄大棚,还是普洱的茶园,女性农人都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夏季葡萄大棚内气温最高接近40℃,采摘季时间集中、单日工作时间长,同时她们还承担着家庭生活的责任,在田间与家庭间奔波。

针对这些情况,一场聚焦新茶饮供应链上游农人的公益关爱行动正在展开。新茶饮品牌喜茶在深入走访建水葡萄种植基地、普洱生态茶园,多次入户了解农人劳作生活后,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在产业升级方面,以建设100亩绿色标准茶园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机械化的种植基地打造普洱茶产业升级样板,为当地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保障原料的绿色安全与稳定品质。
此外,该项目为女性农人定制发放“关怀物资包”,覆盖日常劳动与生活需求,改善她们的劳动环境;同时提供生产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其职业能力,助力长远发展。

一杯杯新茶饮中,凝结的不仅是水果与茶叶的甘美滋味,更承载着远方农人的辛劳与喜悦。随着产业升级与公益行动的持续推进,云南建水、普洱的农民们正迎来更美好的生活,当地农业也在朝着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