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画画自卑,源于对好作品的单一认知 —— 总觉得只有线条完美、色彩精准、造型无懈可击,才算会画画。但实际上,艺术从无统一标准:梵高的笔触粗犷却充满生命力,莫奈的光影模糊却氛围感拉满,甚至儿童画的稚嫩线条里,都藏着成年人遗失的真诚。你眼中的画得差,可能只是暂时没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状态,而非真正的失败。
还有人习惯用他人的优势否定自己:看到别人擅长写实,就嫌弃自己的 Q 版太幼稚。看到别人精通厚涂,就觉得自己的平涂没质感。却忘了,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 —— 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更擅长捕捉动态,有人需要三年才能掌握透视,有人则在氛围营造上一上手就有天赋。拿自己的起点对比他人的终点,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
更隐蔽的自卑来源,是怕犯错的心理。总担心画错线条、涂错颜色,于是反复修改、不敢下笔,最后看着僵硬的画面更加沮丧。可就连大师的作品,也藏着不完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右手的透视曾被质疑不够精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传世经典。画画本就是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错误不是对能力的否定,而是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