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简介
郑春龙,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军旅画家,大学教授。
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40多次入选全国、全军其他重大美展。
擅长军事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先后在郑州、淄博、本溪、潍坊、济南、昆明、大理,长春、北京等地举办画展。
作品收藏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会宁红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山东工委纪念馆、军委,总政歌剧团、大连美术馆、潍坊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美术协等有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谈军旅画家郑春龙的油画作品
王根
一、郑春龙油画艺术的特色与价值
1. 主题与精神是军旅生涯的深情表述
郑春龙的创作根植于其深厚的军旅经历,作品常以士兵、边疆、军营生活为题材,充满对军人群体与国防事业的真挚礼赞。表现出英雄叙事与平凡瞬间,他既刻画训练场上的坚毅面孔、边疆哨所的孤独守望,也捕捉战士生活中的温情瞬间(如家书、战友之情),通过平凡细节展现军人的牺牲与奉献。表现出时代的印记。其作品常融入历史事件(如抗震救灾、边防巡逻),以艺术记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与使命担当,赋予军事题材以时代厚度。
2. 艺术语言是写实与象征的融合
郑春龙的油画技法扎实,风格兼具写实性与表现性,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首先看造型与色彩:人物造型严谨,肌肉线条与神态刻画充满力量感;色彩运用上,常以沉稳的橄榄绿、大地色为主调,辅以强烈的光影对比(如夕阳下的哨所、雪域中的迷彩),烘托出庄重而富有诗意的氛围。然后看构图与象征:他善于通过象征性构图传递深层意涵,例如以巍峨山脉隐喻军人脊梁,以孤灯守望象征职责使命,使画面超越场景本身,升华为精神图腾。

八路军战斗在太行山上
300cmX200cm
3. 情感深度是个体与集体的共鸣
郑春龙的作品避免概念化的英雄塑造,而是聚焦军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其作为“人”的复杂性。其中人性化表达是他笔下的士兵既有铁血坚韧,也有思乡柔情,通过细腻的表情与动作传递焦虑、渴望、坚定等多元情绪,引发观众对军人群体的共情。还包括集体记忆的构建,其作品成为连接军队与社会的视觉桥梁,既强化国民对国防的理解,也重塑当代人对英雄的认知——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平凡中的坚守。
4. 时代价值是军事题材的艺术突破
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郑春龙的创作拓宽了军事题材的表达边界。他继承了中国军事美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融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元素,使作品既具叙事性,又富哲思性。其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备受关注,成为展现中国军队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推动军事艺术从“宣传”向“文化表达”深化。
郑春龙的油画艺术是军旅生涯与艺术理想的融合,他以画笔为武器,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构建了属于当代中国军事美术的审美模式。

血战古浪
195cmX150cm
二、在写实与象征、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艺术平衡点
1.写实与象征的平衡是从“所见”到“所感”的升华
郑春龙没有停留在军事题材常见的“说明性”写实上,而是将写实技巧提升为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诗意表达。表现在写实作为根基。作品有可信的细节,他的画作拥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精准的细节刻画——战士被汗水浸透的作训服、高原紫外线灼伤的皮肤、武器装备的冰冷质感、哨所墙角的一抹苔藓。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可触可感的军旅世界,奠定了作品的信服力。
作品有真实的情感,笔下人物的神态、动作都源于深入的观察,无论是训练后的疲惫、凝视远方的坚毅,还是战友间默契的一笑,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避免了概念化的英雄脸谱。
作品把象征作为灵魂,我们看到了物象的升华,在郑春龙笔下,具体的物象常常超越本身,成为精神的象征。巍峨的雪山不仅是地理环境,更是军人不可逾越的意志与脊梁;孤寂的哨所与其中的一盏明灯,是忠诚与守望的图腾;蜿蜒的边境线则隐喻着国与家的界限、使命与牺牲的边界。
他尤其擅长运用光影。一束穿透云层照亮巡逻小队的“舞台光”,或是夕阳将战士身影无限拉长的“雕塑光”,这些都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描绘,而是赋予了平凡场景以神圣感和史诗性,将瞬间凝固为永恒。
作品的平衡点在于他让“写实”承载了“象征”,而非彼此剥离。观众首先被画面的真实感所吸引,继而自然而然地被引向其背后的精神意涵。雪山的寒冷是真实的,但其象征的坚韧也同样真切。他画的是“一个士兵”,表达的却是“一种精神”。

西行
258cmX150cm
2.个体与集体的平衡是从“我们”到“我”的叙事
这是郑春龙艺术中最具人文关怀的平衡。他巧妙地在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中,为个体价值留下了充分的呼吸空间。他的作品底色是集体主义的,描绘的是军队这个高度纪律化的群体。队列、协同作战、共同的使命,这些都是“集体”力量的体现。
然而,他的画笔总是对准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他描绘士兵在集体行动中独特的表情、个人的疲惫瞬间、读家书时偷偷抹去的眼泪。他让我们看到,钢铁长城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乡之情、有恐惧、有梦想的个体砌成的。
这种对个体的聚焦,使得英雄主义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张三的坚持”或“李四的牺牲”,从而具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
作品的平衡点在于他展现了 “集体中的个体” 。个体因融入集体而获得力量与意义(保家卫国),集体则因个体的鲜活与牺牲而显得真实与伟大。他没有为了集体而淹没个体,也没有为了突出个体而解构集体。他画出了个体与集体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深刻关系,使“奉献”与“牺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温度的、具体的人的选择。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3.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从“传承”到“创新”的新语言形式
在艺术语言上,郑春龙同样做到了兼收并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传统的继承表现在主题上,他延续了中国主流美术,特别是军事美术的现实主义关怀,关注社会、歌颂英雄、传递正能量。表现在技法上,他继承了苏派油画扎实的素描体系和欧洲古典油画的细腻层次,造型严谨,功底深厚。
对于现代风格的汲取表现在构成与视角,他常常采用大胆的构图,如极具形式感的切割、特写式的镜头语言,这吸收了现代构成的意识。突出的表现性色彩与笔触是他的色彩并非完全客观再现,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用以烘托情绪。他的笔触在严谨中透露出书写性的挥洒,尤其是在表现环境(如风雪、山川)时,充满了表现主义的张力,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的平衡点在于他以传统的“骨”(造型与精神),撑起了现代的“相”(构成与表现)。他的画一眼看去是扎实的、可信的(传统根基),但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强烈的形式美感和个人化的情感宣泄(现代手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既不陈旧,也不轻浮,在保持主题严肃性的同时,具备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品格。
郑春龙的艺术平衡点,本质上是一种 “度”的极致把握,写实而不匠气,象征而不空洞。歌颂集体而不失个体温度,刻画个体而不忘集体荣光。尊重传统而勇于创新,运用现代手法而不离精神根基。
正是这种高超的平衡能力,使他的油画超越了单纯的军旅题材记录,成为能够与更广泛观众进行深层情感沟通和精神对话的经典艺术。他画的既是“中国的军人”,也是“人类境遇”中关于坚守、责任与希望的普遍命题。
(完)

到陕北去——哈达铺会议
195cmX150cm

毛主席接见万水千山剧组
350cmX200cm

大山节日(与赵正祥合作)
350cmX200cm

会师联欢晚会
400cmX200cm

奔腾
400cmX200cm

黑云
200cmX200cm

阮啸先
168cmX100cm

岜沙爷们儿
195cmX150cm

1987大兴安岭
195cmX150cm

准备上
258cmX150cm

我轻轻走过
195cmX150cm

天上民族
195cmX15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晨雾
195cmX150cm

盛装踩鼓
195cmX150cm

节日
195cmX150cm

节日
195cmX150c

赛马
195cmX150cm

雪山(局部)
195cmX150cmX3

三星堆(局部)
180cmX180cmX10

荒野
160cmX100cmX2

北方
160cmX100cmX2

辉煌珠峰
195cmX250cm

佛境(与李春华合作)
200cmX200cm

柴
200cmX150cm

老家
160cmX160cm
横屏欣赏

雪山(横屏欣赏)
195cmX150cmX3


三星堆(横屏欣赏)
180cmX180cmX10

人去位空(横屏欣赏)
120cmX1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