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设计界,靳埭强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以其非凡的设计才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无数设计后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不仅是国际知名的平面设计师、艺术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开拓者,被业界尊称为“靳叔”。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设计与哲学世界,探寻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个人简介
靳埭强,1942年出生于广东番禹,1957年迁居香港。起初,他是一名裁缝学徒,这段经历虽看似与设计无直接关联,却培养了他对工艺、比例与细节的严谨态度。
1967年,他正式踏入设计领域,创办了设计公司,随后于1976年人合创新思城设计制作公司,1988年改组为靳埭强设计公司,并担任创作总监。此外,他还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作为香港设计界的先驱,他更是首位荣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的华人设计师。
二、设计风格
靳埭强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如中国水墨的写意、书法的笔触、金石篆刻的力道、传统哲学的思辨,信手拈来,皆是主角。他巧妙地将这些元素内化为设计的气质与神韵,而非简单的符号堆砌。

现代的设计语言: 他精通西方现代设计的构成法则、色彩理论与版式技巧,使传统的东方元素以简洁、理性、国际化的面貌呈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画我心中之山”: 这是他著名的设计哲学。强调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设计师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设计要有“我”,即设计师的个人理解和精神注入。

“尺”与“度”的哲学: 他将裁缝中“度身定做”的“尺”与哲学中“恰到好处”的“度”相结合,强调设计的精准、和谐与分寸感,使设计作品既符合美学标准,又具有实用性。

在他的妙手之下,水墨挣脱了传统绘画的桎梏,升华为一种跨越国界、沟通心灵的视觉语言;尺子亦超越了单纯度量工具的范畴,幻化为衡量文化深度与美学高度的哲学标尺
三、代表作品
1.中国银行标志
标志主体采用了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的形状。中间的方孔巧妙地与“中”字结合,既强化了中国银行的品牌名称,又传达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圆地方”的理念,体现了中国银行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质。

2. 重庆城市形象标志
标志左侧是书法字体的“重庆”二字,赋予标志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右侧图形部分以红色和橙色为主,红色部分形似欢快舞动的人,象征着重庆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和城市蓬勃向上的活力;橙色部分则像起伏的山峦,巧妙地呼应了重庆“山城”的地理特征。

3.靳氏作品海报系列
在他的许多个人作品展海报中,经常能看到他将水墨、毛笔、砚台、尺子等传统工具与现代几何图形、构成主义版式相结合,充满了东方哲思与诗意。

4.2008年北京奥运
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每个图标都通过毛笔书写的笔触和墨迹变化,巧妙地幻化成一个运动人物的造型,既展现了运动项目的特征,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5.北京国际商标节
画面以白色为底,运用简洁的几何图形构成。上方正方形内有一个红色圆点,似核心源头。下方倒三角形包裹着由多个黑色圆环堆叠而成的类似塔状图形,圆环由下往上渐小。塔状图形底部有一排黑色小人剪影。整体设计简约,通过图形组合传达出商标节的核心地位与影响力。

NO · 4
出版图书
靳埭强的设计生涯硕果累累,不仅以卓越的作品惊艳世人,更通过一系列图书将其设计智慧与艺术感悟倾囊相授。

这些书籍,是靳埭强设计生涯的智慧结晶,也是广大设计爱好者与从业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靳埭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承者与革新者,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他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对全球设计界,尤其是华人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如今,靳埭强依然活跃在设计领域,以设计为笔,以文化为墨,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不仅影响了华人设计界,也为世界设计舞台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东方色彩。从裁缝学徒到国际设计大师,靳埭强用他的一生证明:最深沉的民族性,最能打动世界。他就像一位手持“尺”与“墨”的哲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精准地度量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学,让我们看到,文化不是前进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