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过程,恰似一场精妙绝伦的 “加法” 与 “减法” 的艺术博弈。画家挥毫泼墨之初,以繁笔为刃,在画布上精心勾勒出丝丝缕缕的细节。工笔画家会用细若游丝的笔触,在绢帛上勾勒出仕女发间繁复的珠翠璎珞,每一颗宝石的切面、每一丝流苏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数字画家则在层层叠叠的图层中,精心雕琢光影的明暗交界,将金属器物的冷冽质感与丝绸织物的柔软光泽完美呈现。这些繁复的笔触,如同建筑的基石,为画面搭建起坚实的视觉框架。
然而,创作并非一味堆砌。当画面的细节逐渐丰盈,画家便需以简笔为尺,对画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修剪。就像写意画家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水的神韵,舍弃琐碎的枝节,仅用几抹浓淡相宜的墨色,便将山川的巍峨与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手绘插画师也深谙此道,他们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将复杂的物象概括成富有表现力的图形,舍弃多余的装饰,让核心元素瞬间抓住观者目光。这种取舍的智慧,恰似一场精密的手术,既考验创作者对画面节奏的精准把控,也体现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 知晓 “该画什么”,是绘画技艺的基础;而领悟 “该不画什么”,则是艺术家超凡脱俗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