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19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资深一些的藏家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一个人所喜欢的玉器,往往与其学识修养相辅相成。例如涉世未深,尚且没能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大都痴迷于同样浮光掠影的广义和田玉山料。

例如水灵鲜嫩的青海翠青,银妆素裹的俄料,又或者是甘之如饴的所谓且末金山糖白料。无可否认,这些玉石的视觉效果明艳动人,远胜于灰头土脸的子玉。

日常佩戴用这些原料制作出来的玉器,能够让您显得容光焕发,似乎高人一等。但它们却总有一种“银样蜡枪头”的虚无缥缈,以及悬浮在半空,脚不沾地的感觉。

通俗的说,这些山料胜在外观的洁净无瑕,但缺失也很明显,它们是不具备子玉丰富而浑厚底蕴积淀的。仅从质地上看,因为历经了雪山的冰川作用,深涧激流的撞击磨砺,所以子玉褪去了青涩稚嫩。

变得老道精纯啦,仿佛一位历尽了艰难险阻,胡子里长满故事的有志长者,向我们诉说着身上每一道疮疤伤痕的过往来历。

尽管气氛有些沉重,但听过之后,让我辈也不再沸腾浮躁。心情沉稳安静,从容面对如约而至的蹉跎变化。这样的淡定,完全源自于岁月的沉淀。

不止玉质如此,值得珍藏的玉器,其造形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反复的迭代,才缓慢形成的。例如由玉钺、玉圭到笏板的变迁,历经了数千年之久。

又比如从商代具有实用功能的玉韘,经由周至汉,器形从厚变薄,中孔由粗变细,边饰逐渐繁缛浮夸,衍化而成的鸡心佩。

和田玉的经典款,同样是在数千年的不断摸索修改之后,才有了今天的这般面貌。耐心品味其上所承载的历史与人文元素,往往获益良多。

而也只有兼具玉质与造形这两者的,才堪称是内外兼修的美玉。其收藏价值先是经过了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之后又经过了人为的塑造,才成就的,完全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如果你也认同“参玉”这种,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
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
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来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