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隐者的朋友圈
退隐之前,我的朋友圈像一座未拆的戏台,幕布半垂,锣鼓声稀。有人劝我“断舍离”,但指尖悬在删除键上时,忽然想起张岱的《陶庵梦忆》——明末遗老们偏要在废墟里写繁华,大抵是怕江湖忘了自己的模样。
这时代,朋友圈早不是“圈”,而是江湖的微缩景观。点赞之交是点头礼,三天可见是防身术……

二、明月与沟渠的千年对白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代杂剧里的嗟叹,如今成了朋友圈的日常。有人深夜发一首诗,你赞了,他装没看见;有人推销劣质茶叶,你沉默,他反手拉黑。
但江湖的吊诡在于:今日的沟渠,可能是明天的明月。明朝沈万三被朱元璋抄家前,谁想到他靠“海外贸易”东山再起?朋友圈里那个总发广告的微商,或许某天真能递来一单救命生意。

三、荒野先生的生存法则
对明月者,以光相待
曾有位老友,每年清明给我给他寄家乡连翘茶。不问近况,只附一句:“新茶到了,尝尝。”这种“明月”,我必回以整片星空——或是一封手写信,或是一本他提过的心书。
对沟渠者,不必理会
有个从来不聊的朋友,直到某天他公司订茶叶找我,定了不少。
留白处,藏生机
博士茶馆的常客老李,曾经一起品荒野连翘茶。三年后他带着新项目找我,第一句话是:“你还在朋友圈啊?”——你看,江湖也会开启真诚的一扇门。

四、结语:江湖的温柔
退隐不是消失,而是从前台走到幕后。朋友圈的“暂不删除”,是给江湖留一条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毕竟,明月与沟渠的辩证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照亮该照亮的,放过该放过的,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荒野先生记于博士茶馆 乙巳年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