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9年,一名假冒的“专家”刘岩利用农民的信任,以低价骗走了价值近9000万的古董。这场骗局不仅揭示了识别真伪专家的难题,也暴露了文物领域的深层问题。那么这个冒名顶替的骗子为何选择了刘岩的身份?他的结局如何了?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中国无数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成为各家传承的宝物。而这些被称作“家宝”的文物,尽管由私人收藏家拥有,其真伪鉴定往往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为了解决广大民众对于自家宝物真伪的迫切需求,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了寻宝鉴定节目。

这些节目聘请多位领域专家,对民间藏家的宝物进行专业鉴定,同时为观众提供一课历史文化知识。这些专家借助电视台的平台,将专业的鉴宝知识普及至千家万户,寻宝节目因此成为一时的热门。
在这股热潮中,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专业度,吸引了众多的藏家和观众参与。朱云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普通市民,正是在一次偶遇节目的播出后,想到了家中那幅相传是乾隆帝鉴赏过的《嵩阳汉柏图》。

朱云和他的弟弟自幼耳濡目染于家族的史话中,知晓这幅《嵩阳汉柏图》不仅是祖先的遗物,更蕴含着不凡的历史价值。然而除了被告知这幅作品出自乾隆之手外,兄弟俩对其真实价值和来历知之甚少,毕竟他们都是普通人,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精力去研究这些复杂的古董知识。
《嵩阳汉柏图》背后的故事,深植于乾隆帝的一段传奇。乾隆皇帝他的时代无需太多的沉重国事牵绊,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乾隆帝酷爱文艺,六次南巡中不仅展示了他的政治魅力,更是一次次的文化之旅,其中他对书画的热爱尤为人称道。

这幅《嵩阳汉柏图》正是在他的一次江南游历中诞生的。当乾隆皇帝踏足历史悠久的嵩山时,他被那里一棵古老的柏树所吸引。这棵树不仅枝繁叶茂,而且生长的形态极为独特,经历了数千年风霜仍屹立不倒,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深深打动了乾隆帝。
因此他决定亲手为这棵古柏作画,画中的柏树枝干扭曲,树形奇特,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完成这幅作品后,乾隆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而后亲笔签名并盖上了皇家印章,使这幅《嵩阳汉柏图》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所以俩兄弟心想如果这幅作品真是真迹,对于朱家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朱云对于自家宝物的真假鉴别毫无头绪,正巧《华豫之门》为他提供了一个探知真相的机会。带着试试看的心态,朱云报名参加了节目,没想到在初选时就遇到了著名的鉴宝大师刘岩。
刘岩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在文物界的广泛影响力而闻名,曾在多个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工作,并多次出现在类似的电视鉴宝节目中,是公认的书画瓷器鉴定权威。

当刘岩接过朱云的《嵩阳汉柏图》,用他那经验丰富的眼光仔细审视每一笔每一线,似乎在寻找着画中隐藏的故事。然而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后,刘岩的表情逐渐凝重,他不得不向朱云透露了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这幅宝贵的传家宝,实则是一件精巧的仿品。
这番话让朱云心如刀绞,正当他准备带着失望与画作一同离去时,刘岩私下找到他暗示有更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需要进一步交流。当晚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酒店里刘岩向朱云揭露,尽管他们手中的《嵩阳汉柏图》不是原作,但作为仿制品之中的佳作,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书法水平都属高超。

因此他给出的估价相对较高。刘岩还提到,若是自行寻找买家,可能仅能卖到三万元左右。不过刘岩表示他认识一位对晚清时期的艺术品颇有兴趣的收藏家,认为能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价格。
由于自己当下还需忙于录制节目,无法立即为他们牵线,刘岩表达了稍后联系的意向。朱氏兄弟对刘岩的专业评估深感欣慰,并表达了出售画作的意愿,随即双方交换了联系方式,并互表感谢。

经过短暂的等待,朱云接到了刘岩的电话,告知他已为《嵩阳汉柏图》找到潜在买家,约定在郑州的一家酒店见面。会面之时刘岩介绍朱云与程功相识,程功是来自北京的知名收藏家,对晚清艺术品有独特的偏好。
程功在仔细审视了《嵩阳汉柏图》后,表现出了对画作保存状态的满意,并询问朱云期望的售价。朱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询问,无从下手便寻求刘岩的帮助。

刘岩与程功展开了价格的讨论,从20万讲到15万,双方多次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以17万元成交。朱云在刘岩的示意下,欣然接受了这一价格,并与程功签订了交易合同。
朱云对这个价格感到非常惊喜,考虑到画作被认定的仿制品身份,他认为这已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朱云怀着深深的感激,想邀请刘岩共进晚餐以示谢意。但刘岩以工作繁忙为由婉拒了邀请,留下了朱云对其更深的感激之情。这次交易让朱氏兄弟对刘岩的专业能力和人品充满了敬意,未曾想到这只是故事的开端。

一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朱云在一家著名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意外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传家宝《嵩阳汉柏图》,并且它被标注为乾隆真迹,最终以惊人的8700万高价成交。
这一刻朱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愤怒。难道刘岩大师欺骗了自己?

2011年朱氏兄弟面对这一巨大的损失,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他们怀疑刘岩故意将画品低估,并与某程姓藏家合谋诈骗。此案件因涉及金额巨大,引起了文物界及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两个自称刘岩的人,一个居住在东莞,另一个则在北京。令人困惑的是这两个刘岩在网络上公布的个人资料惊人地相似,而且都自称是刘忠红,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书画协会理事。

东莞的刘岩在接受调查时,展示了他的各类认证和证书,声称自己与北京的刘岩从未谋面。他透露三年前便发现有人冒用自己的身份进行活动。相较之下北京的刘岩则以另一套逻辑为自己辩护,他强调自己参与过多档电视节目,甚至曾经参与回购圆明园的三兽首和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鉴宝专家。
北京刘岩坚称,《嵩阳汉柏图》之所以能拍出高价,是因为市场炒作的结果。他还指出,市面上存在多幅《嵩阳汉柏图》,朱氏兄弟手中的版本仅仅是其中之一。在他们的交易完成后,程姓藏家可能收藏了其他版本的《嵩阳汉柏图》。

面对复杂的情况和证据的缺乏,朱氏兄弟最终败诉。而北京的刘岩则迁移到香港,继续以鉴宝专家的身份活跃于各类活动中,看似并未受到此案件的太大影响。这一切让朱氏兄弟的努力似乎化为泡影,他们对这起案件的处理结果感到无奈和失望。
不过经此一事刘岩发现自己在国内的古董圈中再难有立足之地,因为他已经违反了这个圈子内部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在古董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鉴定人士如果在交易中没有明确告诉卖家物品的真实性,那么无论交易价格如何,都不构成欺诈。

但若有意隐瞒真相,诱导卖家以低价出售真品,这就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为,违反了这一规则的人将被排斥出古董行业。对此刘岩辩解称,在文物交易市场,同一件藏品因为保养情况、历史价值解读的不同等因素,其价格自然有高有低,这是市场的正常现象。
在这场围绕着《嵩阳汉柏图》的争议中,刘岩坚持自己的交易行为完全正当,他辩称这是一个完全基于双方自愿的交易过程,并未涉及任何形式的欺诈。他进一步解释称,画作之所以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惊人的价钱,实际上是买家程先生个人行为的结果,指其有意为之,通过拍卖市场的操作,将画作价格推至高点,而后亲手将其买入。

当媒体企图接触到这位关键人物程先生以求证实时,他对于此事的回应显得既模糊又冷淡,仅仅留下了一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这与你们无关。
对于刘岩的声明,是否可信已经难以验证,因为朱云方面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求,导致他们在法律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这件事虽然一度成为了公众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也逐渐被淡忘。

不过刘岩依旧在各种电视节目中以鉴宝专家的身份活跃,似乎这场风波并未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朱云却只能默默承受这次经历给他带来的心痛和失落。
这一切不禁让人反思,在金钱和利益的面前,道德和诚信似乎变得格外脆弱。尽管人们常说“财富应当通过正当途径获得”,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原则往往被忽略。至于刘岩的行径,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怎么看呢?
MCN首发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