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的阳光暖融融洒在街头,最适合揣着轻松的心情,去赴一场与美好相关的约。这个假期,我拉着小女的手,一头扎进了金童陶艺坊——我们要亲手做几件刻着“山黄皮之乡”的陶艺,把对故土的惦念,细细揉进软乎乎的陶泥里。幸好有坊里几位老师耐心搭把手,从选泥到塑形,一路都顺顺当当。
图/文/视频 温维安


刚把陶泥握在手里时,那股微凉又带劲的韧劲,让小女“哇”地叫出了声,眼睛瞪得像两颗亮晶晶的黑葡萄。我们俩的手掌合力按在陶泥上,一下一下把它压成四四方方的陶胎。指尖得拿捏好力道,重了怕把泥压垮,轻了又不成形,就像捧着件稀世珍宝似的。陶泥在掌心慢慢服帖,带着泥土特有的气息,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踏实的欢喜。

写字环节最有意思。我握住小女肉肉的小手,笔尖在陶胎上落下第一笔“山”字时,陶泥微微凹陷,留下一道带着颗粒感的痕迹。写完五个字,我们拿着小刻刀,一点点刮去字周围多余的陶泥。随着碎屑簌簌落下,“山黄皮之乡”五个字渐渐从陶胎上“站”了起来,棱棱角角都透着精气神。小女看得眼睛发亮,拍着小手喊:“爸爸!字活过来啦!”那股子兴奋劲儿,比得了奖状还开心。
上色时,小女直接把画笔抢了过去,说要“给家乡穿衣服”。她踮着脚在颜料盘里挑挑拣拣,最后攥住土黄色和浅棕色的画笔:“这是老家山上的颜色!”画笔在陶胎上轻轻涂抹,颜色顺着陶泥的纹路慢慢晕开,原本朴素的陶胎,瞬间有了鲜活的模样。小女的鼻尖沾了点颜料,活像只小花猫,却半点不在意,只顾着专心勾勒每一笔色彩。

把作品交给店家烧制时,小女的手还紧紧攥着我的衣角,仰着小脸追问:“爸爸,烧完会变成亮晶晶的吗?”我揉了揉她的头发,笑着点头。其实我心里清楚,不管最后烧出来的成品是什么样子,这个国庆里,我们一起揉泥的温度、她开怀的笑声,还有藏在陶泥里的乡韵与欢喜,早就是最珍贵的“作品”了。
现在每天都盼着陶牌出炉的消息,等拿到手,一定要摆在祖屋外最显眼的地方。以后每次看到这几件带着温度的陶艺,就能想起这个满是泥土香和笑声的国庆,想起和小女一起把心意刻进陶泥里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