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图为巴黎薇薇安拱廊街(Galerie Vivienne)的照片,拍摄于1905年,摄影师不详,原件为布朗大学图书馆所藏。图片与正文无关。
作者按:
生活太压抑。笔者又来骂骂咧咧编人物故事找宣泄了。
〇
Ta曾是主流艺术家,现在沦落外围
(口条有点阴损,好人哪这么说话啊?)
此人热衷润色履历,靠一系列或主流、或外围的名誉头衔,来掩饰过气。曾经,ta也陪跑进过一些权威展事,几乎望见行业内所谓的“序列”,但没站稳。掌握“序列”话语权的东家,要求量产稳定、标签鲜明的高尚灵魂,他也半拧巴半妥协地顺从了,试图将鲜活气息压入标准化模具——结果不过是把自己搞成一件庸常的摆设,连最爱收藏量产货的顾客,也觉出其手艺已泄了气,笔下再无神采。
如今他逡巡于核心圈层的边缘地带,甚至混迹于二三线城市的艺术集市、或某些主题暧昧的群展之中。有趣的是,其作品销售未必差于某些困守“核圈”却举步维艰的同行;他甚至可能活得更滋润,因其早已学会如何精准迎合外围市场对“轻浅趣味”和“安全创新”的渴求。这倒形成一种当代奇观:那些被主序列甩出来的边角料,反而在更宽阔的缝隙中自成一片虚假繁荣的生态。
究其根本,这位先生无疑是现代性系统化进程中的一枚不适配齿轮。系统要求艺术家们表演一种“标准化的个性”——一种在高度均质、稳定的底色上,进行有限且安全的变异的假个性。他既无法彻底阉割自我以完全顺从,又缺乏魄力彻底决裂、另辟蹊径,于是落得个半吊子:原有的那点灵光被磨秃,而系统要求的、可被快速标签化的“假个性”又学得不伦不类。这是一种普遍的悲剧:系统一面无情地抹平深度和差异,一面又强令个体表演差异,结果只能生产出大量空洞的符号和姿态。
久而久之,明眼人有一天会忽然发现:许多被捧上神坛的现代或当代“大师”,其魔法不过是些伶俐的机巧,配以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熟练手艺——他们无非是侥幸撞上了天时地利,被塞进了艺术史叙事链条中某个恰好空缺的位置。而我们这些深受科班规训的头脑,早已内化了那套系统的评价规则,便会不自觉地将“占据系统高位”等同于“伟大本身”。这或许才是当代艺术场域里,最为成功且不易察觉的驯化。
〇
坠落入“成功”的老牌画廊主
(这条看上去比上条不刺眼一些)
这听着不像什么好话。你创基时那点理想,连同身边那拨朋友的趣味,早早定下了你们关于“理想”的基因面貌。久而久之,这种定向竟成了固化的视觉套路,有一天当你们自己对重复感到疲惫时,却发现更大范围圈子,已经在刻板印象里把此奉为你们之所以是你们的圭臬。旧日那些有见地、能不拘于审美惯性的支持者早已淡出,新入局的金主只把你们看作一个具备稳定性的品质IP——仿佛是你们过去的成功,成功驯化了今天的买家。你们偶尔想搞点变化,反映时过境迁下新的心理真实,人家根本不认,觉得你们不务正业。能怎么办?只好不断引进新的平替,重复自我。然后你便告诉自己,这仍是在坚持年轻时的审美坚持,当然没错;也没错,你确实仍在输出你所以为的品质——不然呢?难道要承认自己早已推不动新东西,那点所谓的话语能量不过是圈子里一个拧得比较紧的螺丝钉岗位,离了这台老机器,啥也不是。
有时候听人感慨什么“集体水平由短板决定”,这话挺阴损。当那些有品位的个体买家购买欲变得不稳定时,你要面对熙熙攘攘、进进出出的广大多数,哪还有什么选择?只是今天开出的迎合套路规训的花,也有你早年种下的一份因在里面。
〇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