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仑美术馆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第三站于2025年9月27日上午10:30在湖南长沙美仑美术馆如期开幕。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中国设计的诞生(1949—1959)”展览的深入延展与传播实践。自该展于2024年3月首次亮相以来,便在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并获评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本次巡展旨在系统梳理20世纪40至50年代新中国设计的发展脉络,聚焦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与建构、设计教育体系的历史演进,以及民族风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关键设计作品与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再现,展览试图推动中国设计史研究的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创新。在学术探索之外,展览亦承担重要的公共文化使命:一方面,借助设计实物的呈现激活集体记忆,彰显设计在社会建构与国家发展中的介入性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构建公众对话空间,拓展大众对设计文化的认知维度,激发社会共鸣与文化认同。
✦
•
✦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直属党支部书记韩文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家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容,中央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姝,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汤宇,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博,项目负责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总监纪玉洁,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黄啸,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左汉中,湖南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李小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少波,湖南省画院院长石纲,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季铁,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谭长德,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执行秘书长桂赛,长沙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行业党委书记周永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余青,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教授陈秋伟,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陶宏,湖南省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旷粱玉,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柳刚永、屈众,湖南省画院创研部(青年画院)部长丁虹,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吴雪松,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副教授刘洵,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博士冯亚星。

开幕式现场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致辞
湖南出版集团长期致力于推动湖南文化艺术发展,以传承文化、创新实践为使命。我们在艺术出版领域持续深耕,推出大量优秀艺术书籍与画册,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为读者输送精神养分;同时通过举办艺术展览与交流活动,促进思想碰撞,助力艺术事业繁荣。
湖南艺术底蕴深厚,设计传统源远流长。本次展览融入湘潭一大桥图纸、湘电电机图纸、醴陵瓷、龙牌酱油商标等本土元素,凸显浓郁地域特色,搭建起全国设计与湖南本土文化对话的桥梁,推动设计理念交融,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相信,展览将为湖南文化艺术注入新能量,为观众带来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体验。期待以此为契机,深化与各界的合作交流,共同促进中国设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长期致力于设计学科创新与史论研究。“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正是一次兼具学术深度与公共价值的重要实践。
展览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学术基础价值。通过扎实史料梳理新中国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将其置于国家形象塑造与民生改善的宏观背景中,展现设计与时代精神、社会需求的多维交融,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其二,当代镜鉴价值。这些作品不仅是设计史料,更是国家发展的生动见证,为当今探索中国特色设计语言提供了深厚根基与启示。其三,公共传播价值。通过视觉化呈现将专业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大众设计认知与审美素养,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
本次展览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中央美院将继续推动设计教育扎根中国大地,鼓励师生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精神、服务人民需要的优秀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直属党支部书记韩文超致辞
该展览选题聚焦1945—1959年这一新中国设计诞生的关键十年,展现了策展人周博、纪玉洁老师对选题的强大把控能力。本次展览自202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后,引发了业界轰动,不仅受到设计界的学术关注,还成为党建打卡地,前后共有23家各行业单位集体组织专题学习或党建活动,随后成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巡展第三站落地湖南,凸显中央美术学院与湖南的深厚学术渊源,周令钊、齐白石等湖南籍教师及众多央美湖南籍毕业生为二者搭建了学术与发展的连接,期待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构建更牢固的学术合作桥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直属党支部书记韩文超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家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容致辞
中国设计曾长期“缺席”世界设计史,20世纪90年代国内虽已有“世界设计史”相关著作,但内容多聚焦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设计体系,中国设计尚未系统梳理。
回顾父亲周令钊先生的设计生涯,先生小学受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启发,对美术产生兴趣;12岁时参与“一二九”运动书写抗战标语;曾进入华中美专系统学习美术;后因家道中落,曾于长沙国货公司打工,积累了品牌设计、店面装饰等实践经验。因此,周令钊先生30岁才有机会承担国家形象设计任务。我认为,国家兴旺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愿当代青年设计师能延续这种精神,让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强声音。
最后,感谢周博老师、纪玉洁老师通过个人收藏与研究,为中国设计史填补了诸多空白,认为本次“新中国设计的诞生(1945—1959)”展览意义非凡,彰显了中国设计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家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容

展览项目负责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总监纪玉洁致辞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巡展第三站选址长沙,借助这座兼具革命传统与工艺底蕴的城市文脉,呈现新中国设计的启蒙历程。系统展现1945至1959年间新中国设计的整体风貌及其国家建设意义。策展团队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索:
史学研究层面,以“总体史”视角整合全国档案,构建完整的设计发展图景。长沙站特别融入湘潭一大桥、醴陵瓷、龙牌酱油等本土元素,在呈现全国格局的同时,凸显湖南设计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叙事建构上,设置“明线”与“暗线”双重线索。“明线”通过五个单元展现设计在国家形象与大众生活中的作用;“暗线”则揭示设计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层逻辑。
视觉呈现方面,展览在致敬历史与对话当代之间寻求平衡,运用典型符号与红金主调,融入当代审美,增强展览的感知力与共鸣感。
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启发。在数字化浪潮中,重温“民族、科学、大众”的设计精神,为当代中国设计提供重要参照,提醒我们设计的使命始终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
——展览项目负责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总监纪玉洁

本次展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文波担任主持人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周博、特邀策展人冯亚星进行导览



现场观众观展
展览概述及版块

展览包括国家形象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类别,囊括了百余位中国近现代诸多重要设计大家,包括张光宇、梁思成、林徽因、钱君陶、庞薰琴、雷圭元、蔡振华、张开济、张仃、周令钊、祝大年、古元、钟灵、奚小彭、常沙娜、张道一等。展览将设计置于广泛的社会发展、时代变革、人民生活的语境中,兼顾地域的广阔性、类别的多样性,分别从“前进 前进”“视觉革命”“积极的工业化”“人民的时尚”“民族 科学 大众”五个板块展开叙事。

第一板块:前进、前进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统一改为解放区,并在解放战争中逐步扩大。而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美术和设计经验,则随着解放军进军全国的步伐很快影响至全国。当然,延安美术对于新中国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新年画为代表的宣传性平面艺术。随着解放军对全国各大城市的解放和接管,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中国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所形成的设计知识和经验也成为新中国设计的重要源泉。




第二板块:视觉革命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在视觉层面上,首先表现为以国旗、国徽为核心的国家视觉形象的确立。齿轮、麦穗、五角星等一系列符号语汇,使新中国设计的图形语言焕然一新,其影响也迅速由政治领域而延展到日常生活。其次,表现为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配合的宣传性图像和装帧新风格的日渐成熟。就中国的现代设计运动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内容广泛的视觉革命。



第三板块:积极的工业化
对于新中国来说,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把中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明确了关于新中国城市功能的顶层设计,即变消费的城市为生产的城市,《共同纲领》更是强调将重工业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原则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的工业化”政策中得到坚决地贯彻和落实。可以说,无论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规划和改造,还是西安、成都等八大重工业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乃至于工矿企业和工人住宅的设计,都是国家工业化顶层设计的延伸。在积极的工业化这个大背景之下,从国之重器到民生日用,新中国设计的大幕徐徐拉开。



第四板块:人民的时尚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意义非凡。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和经济改组,纺织行业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统购统销、选样定产的计划生产管理体制。以上海为中心,诞生了经济、美观、实用的花布设计与丝绸设计创新,纺织业的发展既保障了人民衣着,又通过丝绸等高档纺织品的出口创汇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装领域,“增产节约”与“旧衣改制”是日常服装设计生产的主题,与此同时,“美化服装运动”与民族风格的探索也在服装设计界和行业内部悄然兴起,时装的面貌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交融的局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第五板块:民族 科学 大众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思想主张后经《共同纲领》确立为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总纲,对新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以北京的十大建筑为代表,新中国的设计师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总的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尊重科学、尊重实践,与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工人通力协作,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新设计。



展览基本信息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长沙站)
开幕时间: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30
展览时间:2025年9月28日至2025年11月9日
展览地点:美仑美术馆(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湖南美术出版社院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承办单位:美仑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总策划:徐扬、林茂
特邀顾问:常沙娜
学术主持:吕品晶
学术顾问:杭间、许平
展览总监:黄啸
展览执行总监:靳军、韩文超、李少波、海军、高高
展览统筹:文波、王兴业
项目负责人:纪玉洁
策展人:周博、纪玉洁
特邀策展人:冯亚星
展览执行:李辉、刘源、朱政、李婷
展览助理:谢书旖、凌晨、于明慧、黄心仪、许梦伊、陈珊珊、王轩逸
巡展策展助理:张倩媛、陈家怡、张良铭、丁小川、陈佳欣、欧华健
视觉设计:闵志伊、丁小川、庞明昊
公共教育:陈家怡
特别鸣谢(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湘潭市住房建设档案馆、湘电集团有限公司、龙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醴陵市博物馆
特别鸣谢(个人):贾延良、周容、唐薇、王人殷、崔冬晖、彦风、戴梦、谢亚平、马鸿锦、李世奇
学术支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中国设计史研究”(21AG012)课题组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