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三点多,咖啡机咕噜咕噜的声响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攥着鼠标坐了俩小时,改第五版方案改得眼睛发花,想着冲杯速溶咖啡提提神,脚刚迈进门就僵住了。
茶水间的磨砂玻璃没关严,老总和部门主管的声音飘出来,清清楚楚。“那个新来的实习生,就留着吧。” 是老总的声音,带着点不耐烦,“能力一般般,胜在听话,叫干啥干啥。”
我手里的咖啡勺 “当啷” 撞在杯壁上,赶紧屏住呼吸。这话太耳熟了,上周部门聚餐,主管跟别人敬酒时就说过类似的,只不过当时说的是另一个同事。我当时还在心里撇嘴,觉得 “听话” 算什么优点,现在却突然后背发紧。
其实前一晚我刚把辞职信敲好存进草稿箱。入职八个月,我总觉得自己像个边缘人 —— 上次那个新媒体策划案,我熬了三个通宵做的数据可视化,最后被改成了最简单的图文排版;上周对接客户,我据理力争保住了我们的核心需求,回来却被主管说 “太刚,不懂变通”。
“现在年轻人都太有个性了,” 主管的声音又传出来,带着点讨好的笑,“像咱们部门那个小周,上次让她临时顶直播,没洗头都上了,这觉悟才叫到位。”
我脑子里 “嗡” 一下,想起上个月阿福跟我吐槽的事。她之前在教培公司,老板让没洗头的她临时出镜直播,她觉得羞辱又委屈,没干几天就辞了。当时我还夸她有骨气,现在倒好,自己听见这种事,心里居然不是愤怒,是有点慌。
手里的速溶咖啡粉都潮了,黏在杯底搅不开。我突然想起刚毕业那会,第一份工作干了不到俩月就裸辞,原因是老板让我帮他接孩子放学,我觉得越界当场就拍了桌子。那时候多冲啊,觉得职场就该是非分明,现在却开始琢磨 “听话” 这俩字的分量。
上周公司裁了个老员工,据说能力特别强,就是总跟领导唱反调。当时我还替他抱不平,现在看着电脑屏幕上自己写了一半的辞职信,突然有点犹豫。不是说要学讨好谁,就是突然想通,阿福说的 “整顿职场只是网络狂欢” 好像有点道理。
我摸出手机,点开草稿箱里的辞职信。那句 “无法认同贵公司的用人理念” 刺得眼睛疼,手指悬在删除键上顿了顿,最终还是点了下去。不是怂了,就是突然觉得,没必要因为两句闲话就否定自己,更没必要用别人的标准逼走自己。
晚上加完班走的时候,茶水间的灯还亮着。实习生小姑娘在收拾杯子,她今天帮主管订的外卖少放了辣椒,正小声跟主管道歉,主管挥挥手说没事。我看着她转身时眼里的紧张,突然想起刚入职的自己。
其实职场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啊。有人靠能力硬闯,有人靠默契周旋,“听话” 不该是褒义词,“个性” 也不该是贬义词。我掏出手机给阿福发消息,问她最近保安的工作顺心吗,没一会儿她回过来:“挺闲的,就是风吹日晒,不过不用看老板脸色。”
我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兜里。明天还是得把第六版方案改出来,不过这次我打算加一页自己的想法进去。管他听不听话呢,先把活儿干好,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