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先生曾针对书法审美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他说:“想要看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怎么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当中对比关系的多少。对比关系越丰富的作品越耐品味,艺术水平也就越高。”

石开先生的这番话显然是针对很多书法初学者和对书法相对陌生的群体,这一建议简单、直观、高效。也揭示了书法艺术美的本质,那就是对立统一、和而不同。

所谓对比关系就是粗细、大小、宽窄、肥瘦、枯润、浓淡、方圆等等,这些对比关系一直都是古今书法家常用的艺术构思。

《圣教序》之所以成为行书宝典,就在于王羲之书法当中巧妙的设置了很多丰富的对比关系,特别是他的留白,奇巧含蓄,达到了艺术构思的巅峰境界。

想要将书法写出美感,并不在于迎合俗媚,最基本的方法在于大胆、精巧的设置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关系的设置丰富作品的内涵。

这些对比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彼此排斥,但高明的书法家却能将它们巧妙地统一于一幅作品之中,使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这种“对立中的统一”,便产生了节奏、韵律和张力,从而引发了观者的审美愉悦。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必须有高音与低音、急促与舒缓的交替,才能动人心弦。

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音调,便成了枯燥的噪音。书法亦然,如果通篇笔画一样粗细,字形一样大小,墨色一样浓淡,布局一样均匀,那么这幅字必然呆板乏味,毫无生气可言。

因此,想要将书法写出美感,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平均”和“匀称”的思维定式,学会大胆而精巧地设置对比关系。

在这方面《圣教序》无疑是一部巅峰之作,王羲之对于各种对比关系的应用技巧完美的呈现在这部作品里。

将无数种对比关系融合得天衣无缝,变化万千而又和谐统一。每一次品读,都能发现新的巧妙之处,这就是“耐品味”的真正含义。

传统的精准临摹方式导致学书者难以找到自由的空间,唯有模仿和复制,对于原作的构思研究难以深入,最终陷入平庸。

有志于将书法写好那就一定要大胆实践,突破已经养成的习惯,颠覆传统规范,勇于进行自由创作,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充分注入到作品当中,让作品成为自己文化艺术的代言人。

学书者是制造艺术美的人,并不是传统艺术美的搬运工,任何学习如果不能转化为自我就一无是处,想要将书法写美首先要敢于打破和谐,制造对立,让文字活跃起来。

书法之美,源于自然。参天的古木与纤细的小草,巍峨的高山与蜿蜒的流水,这些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对比与和谐,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将这种观察融入书法,作品便会拥有自然的生机。

书法的美感,在于作品中蕴含的丰富而和谐的对比关系。石开先生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清晰路径。

当我们拿起毛笔,不妨时刻提醒自己要勇敢地去制造矛盾,再更高明地去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这个过程,既是技巧的锤炼,也是性灵的修行。当笔下的一点一画开始充满节奏的律动,当字里行间开始流淌气息的生命,书法的美感,便已悄然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