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鲍曼君
金秋时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漫山遍野的茶园依旧绿意盎然。在这片因茶而兴、因茶而美的土地上,一股来自金融领域的强大推力,正悄然改变着茶产业的传统面貌。
安溪是“中国茶都”,铁观音的发源地。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产业最需要的地方,浇灌到每一位茶农、每一家茶企的心田,是安溪金融监管支局思考的核心课题。
安溪金融监管支局局长胡耀东表示:“立足安溪实际,引导金融机构紧扣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推动金融资源向茶产业深度聚集,这不仅要解决‘融资难’问题,更要提升‘抗风险’能力,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在安溪金融监管支局引导下,辖区金融机构已形成了对茶产业“融资+保障”的协同支持格局。

安溪农商银行金融助理(左一、右一)到茶山调研。机构/供图
强链补链服务双拓展
为了夯实产业根基,安溪金融监管支局引导银行机构突破传统,将信贷支持从单一龙头茶企拓展至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安溪农商银行创新的“新茶饮供应链金融”模式便是典型代表。
“多亏了农商银行820万元贷款,让我们这些茶师傅的梦想得以落地生根,也让村里的闲置资源活了起来!”与茗同行(泉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鹏感慨万分。这家成立于2024年底的企业,由近10名金牌茶师傅(其中6人为高层次人才)合伙创立,然而初创企业迅猛的发展势头遇到了瓶颈,安溪农商银行的驻村金融助理在例行“五个半天”下乡走访中了解到这一困境。经过充分调查,安溪农商银行快速响应,向其发放了82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这一举多得。”安溪农商银行董事长郑金滨说,“既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增加了村财收入,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215户茶农增收,扩大了就业。”
银行还借此契机,联动茶学院等开展制茶培训,提升整个村的产业技能水平。“完美体现了金融在支持人才创业、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户增收、稳定供应链方面的链式反应,让荒山茶园焕发新生。”槐川村党支部书记陈海滨感慨。同时,特色信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金农”系列、“惠农e贷”系列以及“气候贷”“茶叶碳汇质押贷”等产品,精准对接不同环节市场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风险保障墙也越筑越牢。安溪金融监管支局推动保险机构针对性地推出茶叶种植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企业财产险、采茶工意外险等产品,为产业全链条保驾护航。
安溪金融监管支局推动服务“拓面”与“延链”。安溪农商银行董事长郑金滨介绍:“我们选派了147名优秀金融助理覆盖全县24个乡镇,形成三级‘银政’联动网络,结合‘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主动上门了解需求,提供‘一对一’服务。”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安溪金融监管支局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助力,推动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推动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参与茶产业数字化建设。
安溪农商银行负责建设的“安溪县茶产业金融结算中心”,探索建立总分账、线上收单等金融功能,以数字化、平台化助力小茶叶“链接”大产业、大市场。安溪农商银行董事长郑金滨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全方位助推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完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蜕变,打造茶企的‘航母编队’。”该行还协同推进茶产业大数据中心搭建,为茶业数字化提供基础支撑。
在安溪,铁观音不仅是一片树叶,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金融支持也延伸至文化领域。安溪农商银行联合高校组建实践队,打造“茶文化”主题墙和“茶文化”主题银行,让客户在办理业务时沉浸式体验茶韵。
福建省安溪县和源包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各种包装盒、真空袋。“我们本想扩大生产规模,但原有厂房不够用,资金也有缺口,差点就卡住了。”该公司负责人回忆道。转机发生在安溪农商银行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期间。客户经理主动上门,迅速为其推荐了专门针对新茶饮供应链配套企业的创新信贷产品“新茶饮供应链·包装贷”。
“从申请到获批非常快,2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很快到位,解决了我们扩大生产经营的大难题。”福建省安溪县和源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