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工业,株洲是专业的!
搞艺术,株洲还专业吗?
答案或许是:现在还是学徒,但可能觉醒血脉。
这个血脉觉醒是什么:有种工业美学,叫株洲!

在湖南株洲,9月28日,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厚重记忆的清水塘遗址,添了文化新地标:N+T艺术馆。
该馆开馆首展以“融界:自然·科技·人文的再生共鸣”为主题,通过水墨画、航天摄影、AI生成艺术、VR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式,搭建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跨域对话平台。

在展馆现场,作为一个艺术外行,笔者总觉得似曾相识:好像走进了一个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无限组合可能的实验室。
VR和AI视觉,倒是没给出更多的惊艳。
毕竟,作为一个互联网科技自媒体,这点认知还是基操。
来自航天员的太空摄影作品,则给出了天人合一的既视感,但似乎总感觉,艺术震撼之外,对于株洲人来说,还有些额外的思绪?
对!这里是清水塘,站在这里,会有一种沧海桑田之感。
清水塘工业遗址,作为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约937亩的土地,包括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标志性厂区。
虽然成了遗址,但对于笔者这样的株洲厂矿子弟而言,却装满了“童年”。
这是一个寻找回忆的艺术漫步,也是一个看见未来的美学散步。
一个声音突然出现脑海中:有一种工业美学,它叫株洲!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魂和骨。
株洲的骨,是制造之城!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仅7000多人的小镇,成长为今天拥有近200万城区人口的现代都市,74年的时间,工业搭起了这个城市的钢筋铁骨。
在中国,制造名城不少!
每一个城的骨,亦有不同;所以,作为魂的工业美学,大不同。
东莞,是潮!弄潮儿的潮。
它的工业美学叫作“一座城与两亿人”,是两亿中国人来过、奋斗过的改革开放大合唱,是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时代弄潮儿。

因“北郑南株”而和株洲齐名的郑州,是通!
它的工业美学是一座城、通达天下。
过去是火车,现在加上了飞机。
如此通达,能让富士康和后续跟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机场,在产品走下生产线当天,就让全球用上郑州制造,比如iPhone。
郑州曾经的一位领导甚至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飞机,就不能算真正的开放。”
株洲呢?创,首创的“创”。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第一台摩托车……
作为新中国八大老工业基地之一,2020年以前,株洲就已经创下新中国工业史上近300个第一。

2020年后,首创的“创”,走向了垂直细分、精耕细作。
国内首台大功率新能源改造机、自主研发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的2000标方电解槽……
仅在湖南省工信厅发布的2025年全省首台、首套装备名单里,株洲的名字就高频亮相。
这是株洲工业美学之魂:功成不必在我,亦可为功不必在我。
这个魂,如何呈现?
一个N+T艺术馆,古怪的名字里就透露出株洲的雄心:
“N”指向自然(Nature)、当下(Now)、新(New)、连接(Nexus),“T”涵盖科技(Technology)、道(Tao)、时间(Time)、传统(Tradition)。
于是,一个艺术馆承载了一个奇点,一个把株洲工业美学的精华“纳须弥于芥子”的大胆尝试。
这只是奇点,工业大爆炸却已经通过各种“株洲制造”向全球蔓延:
株洲制造的电动公交巴士行驶在巴黎街头。

株洲制造的3D打印发动机飞翔于天际。
株洲制造的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大洋上岿然不动。
株洲制造的北斗导航应用在星辰大海间为无数人指引方向……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株洲的工业美学,一旦血脉觉醒,将带来什么?

株洲很急,急切地绽放自己的美学新主张。
9月24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株洲启幕。
28日,N+T艺术馆开馆。
29日,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还有新品全球首发……
制造名城,正在迫不及待地释放着自己的气场,一个来自于城市创立伊始,不断积累、叠加、迭代和升腾的城市朝气。
株洲的城市气质,最初是浓烈红砖味(苏式)的。
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苏式建筑、苏式雕塑,苏式工业产品,至今还能在株洲寻觅到痕迹。

以重工业为核心,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是改革开放以前株洲的工业风格。
彼时的株洲,工业美学8个字:粗犷刚毅、设备庞大。
时代在变,株洲也在变。
对于我们1980后这一代而言,昔日厂矿里的轰隆隆消失了,曾经厂里冰房做的老冰棒成了回忆,童年嬉戏的子弟学校换了名字、搬了新房……
曾经的粗犷刚毅,也在时代浪潮下蝶变。
所谓“4个轮子加个沙发”的工业美学,开始“致广大而尽精微”。

工业记忆不再是遗迹,成了传承!
株洲的工业遗产,从清水塘出发,正在全市各个老厂区中“焕新”:红旗印象文创园选择了人间烟火气、醴陵窑大遗址用“China”二字的根源诉说着千古风情。
331、601、430,这些株洲人熟悉的“数字”厂,正在全球拓土。
北汽、华为、北斗,这些陆续落户株洲的行业大佬们,正在株洲生根……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这座城,厂房的灯光永远不熄!
这座城,劳动的号子永不消逝!
这座城,制造之美有了自己的工业美学。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