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四世同堂》海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启动“艺术点亮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在南方+客户端上线征文平台。开幕至今,市民、观众纷纷投稿参与,本期海风继续精选部分市民投稿作品,以期增进艺术交流、推动艺术美育。
更多征文内容可扫码登录征文活动平台观看。
■微评
随着舞台置景的推拉挪移,话剧版的《四世同堂》将老舍先生原著中柔中带刚的叙述,缓缓地讲给观众。“惶惑”“偷生”和“饥荒”,每一部分都是在带着大家回头去看,战争的残酷、民族的不屈,以及生生不息的力量。悲欢离合,融汇成一幕幕细微之处暖心的人间烟火,更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群像画卷:钱先生永远挺直脊梁,无论多么痛苦的折磨,他也不会屈辱地低下头;瑞宣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挣扎中,一边撑着家一边尽己所能地去支持抗战;祈老太爷,一直想好好过一次生日,是对家族和睦、子孙满堂的无尽渴望;韵梅更是显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坚忍,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全身心地呵护着一家老小,她坚信只要家人幸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正是这一群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在民族苦难中守着家也守着国。舞台承载着戏剧表演的空间,四时四季于此之间流转着,小羊圈胡同里有晨昏、有落雪。
三个小时的观剧时间,倏忽而过,却像是跟着胡同里的家家户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河。
——向北(媒体人)
《年龄是一种感觉》,一人一戏一生,从23岁开始直到死亡,十二个小故事。戏剧是形式,讲述也是形式,命运的核心无非向死而生。怎样生,又怎样死,在于个体在命运行进中的选择。活着,就像一棵树一样活着,在无限空间中伸展枝条仔细呼吸、感受、体验,遇见意外的邂逅,也接受突然而至的别离。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时间之线串成的珍珠,有的颗粒饱满浑圆发出闪耀的光芒,有的则是晦涩暗淡,每一颗粒都是时间的刻度,是人在人世间尽力生活的结晶,是无数微茫,渺小的悲喜,是自我的发现,看见,情绪的缠绕,释然。你从生涩到成熟构建了一个趋于圆满的你。
你,是你,是他,是我,你也是芸芸众生。
——贺贺(作者系画家)
《程婴救孤》的创新令人惊艳!一新曰形式结构,开场捧哏点睛、结尾吉他悠扬,打破传统框架;二新曰舞台美学,冷暖色调精准切换,极致烘托悲剧史诗感;三新曰观演关系,巧妙穿插粤豫方言互动,更将孤儿“藏”于观众之手,精妙营造历史真实感。传统豫剧由此焕发先锋活力,堪称推陈出新之典范!
——吕兆博(中山大学学生)
我最初以为它(《清风亭上》)可能会很无聊,甚至不知所云。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部剧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首先,戏剧使用的是普通话,其中大部分内容我是能听懂的。对于那些我不太懂的部分,舞台两侧的字幕提供了帮助。最有趣的是这些作品与传统的俄罗斯歌剧有着显著不同,精致的服装、高度风格化的动作以及独特的音乐,非常引人入胜,是我从未见过的艺术形式,这次新体验非常有趣!我原以为看这部戏剧,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有些乏味,但这次却非常吸引人,让我得以一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世界。
——lesya(广州大学俄罗斯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