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作品多次随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上太空
创始人
2025-09-23 21:04:19
0

人物档案

丁嘉耕,江苏省东台市人,著名军旅书法家、作家,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自幼酷爱书法,曾师从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欧阳中石,他的书法作品多次亮相全国书法展、全军书法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国内国际展览,多次随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上太空。从军以来,他先后出版书法著作9部,报告文学、散文集5部;编著出版军史类图书9部。

提到丁嘉耕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也可能您早已在不经意间看过他的书法作品。他书写的“和为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幅幅彰显人生哲理的书法佳作,曾在北京31个地铁站持续展出15个月,还在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东侧以及风景如画的昆玉河畔展示7年之久。这些作品就像流动的文化使者,向人们传递着书法艺术的魅力,被许多人亲切地誉为“中国首都的文化风景”。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著名书法家丁嘉耕,他向记者谈起举办“书法地铁展”的创意。

丁嘉耕:在我看来,一名书法家的字写得好、写得专业,还远远不够,一定要让群众能看到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服务。过去我没有办书法展览的条件,于是,就把我的字带到连队,带到战士们中间,带到地铁站和大街上,带到老百姓身边去。

资料照片:丁嘉耕的军装照

走进丁嘉耕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谈起从儿时起学习书法的经历,丁嘉耕说,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喜爱源自家庭环境的熏陶。那时候,他从稚嫩的描红开始,一笔一画地临摹,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横竖撇捺渐渐地有了些筋骨和神韵,他对书法的兴趣也变得愈发浓烈。

丁嘉耕:我受奶奶的影响,从4岁开始学书法,我外公也是个懂书法的人,我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上小学时,老师就把我的字贴在班里的宣传栏中,让同学们学习,我自己也感到很开心。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人都希望到部队去报效祖国,我就报名参军入伍了。

满腔热忱从军报国

怀着满腔报国热忱,丁嘉耕戴着大红花高高兴兴地入伍了。可是,就在赶往部队的路上,坐船出海的经历,却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当时由于剧烈的晕船反应,他在船上吐得昏天黑地。熬过了海上颠簸的考验之后,他终于登上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站——大陈岛。那时的大陈岛还很荒凉,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丁嘉耕回忆说,自己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用最短的时间适应了海岛上的工作、生活。

丁嘉耕:我是个很能吃苦的人。比如,我在家里干农活时,能凌晨3点起床,一直到晚上8点才收工。到部队以后,别人都睡午觉,我几乎没睡过,都是打猪草、养猪,什么活我都干。我还为连队出黑板报,等战友们睡醒了,我的黑板报也出好了。

记者:黑板报是什么内容?

丁嘉耕:都是写连队的好人好事、军营内外的新闻。我出的黑板报每次都得到战友的好评,既练了书法,又练了文字。我感觉,这样做辛苦一些,但比其他人收获更多,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位训练不喊苦、干活不惜力,有文化并且谦虚上进的年轻战士,很快便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认可。凭借出色的表现,丁嘉耕荣立了军旅生涯中第一个三等功。入伍第二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干部,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丁嘉耕被调往军分区成为一名新闻干事,在那段时间里,他加班加点收集素材、用心用情写稿,把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丁嘉耕: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从发“豆腐块”开始的,也就是篇幅很小的文章,但发表以后,我很开心。后来,我的文章从“豆腐块”变成半个版,再到整版。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上半年,我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稿件《浙江台州数万民兵带领农民致富》,这对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是一种很大的激励。于是,我就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后来,我经常在原南京军区报纸《人民前线》《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文章。

在单调的海岛训练和生活中,丁嘉耕还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观察力,进行文学创作。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喜欢观察、发掘战友们身上的闪光点,把那些平凡但感人的事迹写成一篇篇鲜活的小故事、小散文。与此同时,他还独辟蹊径,从海洋生物的游弋姿态中参悟书法之道,从而让他的书法作品也别具一格。

丁嘉耕:每年5月份的时候,海里的墨鱼会来大陈岛附近产卵,几百条墨鱼聚到一块儿,产完卵以后又散开。我通过观察墨鱼在水里的聚散,并进行思考总结,将其运用到了书法创作当中。我感觉,墨鱼那种聚和散、分和离的行为,是最自然的一个动作,人们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完全可以借鉴一下。

丁嘉耕

挥汗如雨研习书法

丁嘉耕在东海前哨度过了13个春秋,从一名普通守岛战士成长为舰艇指导员。在此期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一直坚守着对书法的热爱。午休时间烈日当空,丁嘉耕独自在甲板上挥汗如雨苦练书法,海上紫外线强,皮肤经常被晒伤,洗澡时就会一层层脱皮,因此他被战友们戏称为“金蝉脱壳”。台风来袭时,大家上岛住进坑道,一盏马灯下,丁嘉耕挥毫泼墨,用唐诗、宋词、汉赋和伟人名句辞章,来慰藉官兵们的心灵。

丁嘉耕:我坚持练字也影响了其他的战友,他们纷纷跟我学写字。我在艇上工作时,带了几十个学生,他们后来都成才了。有的战士退役回到地方以后,成为当地的书法家协会主席。

丁嘉耕饱含深情地说,当年自己之所以能在书法研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是母亲用爱和期望为他撑起了一片天。在丁嘉耕的家里,珍藏着一方端砚,那是他入伍时母亲赠予的礼物。时隔多年,丁嘉耕依然清晰地记着参军出发那天的情形:一大早母亲特意从镇上赶到新兵集结地送行,将一件里三层、外三层仔细包裹的物件郑重地交到儿子手中。

丁嘉耕:我入伍的时候,戴了个大红花。当时已经上车了,母亲突然抱着个砚台追过来说,“儿子,这个砚台你带走”。母亲对我练习书法很支持。这方砚台是她在一个人家里偶然看到的,母亲问那个人,砚台如果要卖的话,需要多少钱。那个人出价600元。母亲想给我买,但父亲不同意,认为太贵了。于是,母亲悄悄地用600元把砚台给买回来了。因为当时家里很穷,母亲做裁缝,做一条裤子才两角钱,而那个砚台600元,她要做3000条裤子才能买这方砚台。母亲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决心买砚台,是要让我好好练书法,争取有所成就。

资料照片:丁嘉耕与母亲的合影

丁嘉耕回忆说,从母亲送给他砚台那天起,这方端砚就成为他最珍视的“战友”,陪伴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几十年来,经历了10余次工作调动,每次搬家,他都要用软布把砚台层层包裹,小心翼翼安置在行囊最稳妥的位置。平日里,每当展纸研墨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放轻动作,那蘸墨的瞬间和每一笔落下,都凝聚着对母亲这份馈赠的无限珍惜。

丁嘉耕:这方砚台陪伴了我40多年,陪伴了我学习书法的整个历程。我非常感谢母亲,当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母亲如今已经去世10多年了,每次清明回家,我都会在给母亲、父亲扫墓时告诉他们,“我已经成才了,感谢你们”!

经过40多年的潜心钻研,丁嘉耕的书法艺术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笔法严谨且不失灵动,结体自然洒脱,章法布局更是跌宕多姿、气象万千。采访中谈起平时干工作与练书法如何平衡时,丁嘉耕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他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始终坚持工作时间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当日事必须当日做完,但工作之余,他把业余时光几乎全部倾注于书法研习。如今,他依然在继续跋涉,努力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丁嘉耕:接下来,我还有几件事要做。第一,我要为基层战士写一本辅导书,让从零起步的战士都能欣赏书法,也就是要为基层服务,为战士服务;第二,我想继续进行我的“丁嘉耕书法全国名城巡回展”,目前我已经在6个城市进行展览,下一步还要继续这个事情。

用心用情服务官兵

作为著名军旅书法家,丁嘉耕始终将部队官兵的“题字”需求当作分内之事。很多部队营区的文化石、纪念碑、纪念亭、文化墙上,都能见到他挥毫题写的墨宝,这些书法作品不仅装点了军营环境,也成为他与官兵交流书法艺术、传播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记者在采访丁嘉耕老师时,听他畅谈了如何将铁血军魂融入笔墨丹青的动人故事。

丁嘉耕:在福建漳州有一个连队,他们营区里有一个纪念烈士的亭子,让我写这个亭子的名字。我认真地写,写了好几遍,最终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字寄给他们,他们把我写的字刻了一块木匾,挂在纪念亭上。有很多部队找我写字,每次我都会认真地对待。

丁嘉耕性格开朗豪爽,胸襟坦荡,待人接物重情重义。即使是素不相识的年轻战士前来求教,他也会耐心细致地倾囊相授。丁嘉耕笑着说,每当走进军营,看到那些喜欢书法的战友,就会特别欣慰,总想留出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好好交流。

丁嘉耕:比如我们到西藏、青海等地的部队,与战士们座谈交流,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写了很多书法作品,办了很多讲座。到部队以后,我们就要多开展活动,想办法多跟战士们接触。有一次,我跟着工作组的同志到安徽某部检查工作,有一位战士知道我是书法家,几经辗转找到我,问了一连串问题。我当时确实没有时间,就对他说,“你可以问一些主要问题,我先把问题带回去,到时候我们再打电话进行交流”。那个战士是个有心人,他后来准备了好几十个问题,为了给他一个反馈,我给他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

资料照片:丁嘉耕为官兵创作书法作品

持之以恒为全军争得荣誉

丁嘉耕坦言,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除了勤学苦练,专业老师的指点引路也非常重要,早些年他刚刚走上书法之路时,就有幸认识了书坛泰斗、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那是1980年的春天,正在浙江大陈岛服役的丁嘉耕两次登门拜访沙孟海先生,无奈沙老当时身体不太好,家人婉言拒绝了。直到第3次,他带着10多幅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登门,才终于见到了沙孟海先生,就此结下了一段珍贵的师徒缘分。

丁嘉耕:沙孟海先生看到我的字以后,很认可。他说,你的书法“陈中出新,擒纵有度,坚持训练,必有大成”。这16个字的评语,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永远激励着我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沙老的指导下,我后来成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有一次,浙江省举办了一次书法展,我获得了一等奖。沙孟海先生听说后,很开心,他的夫人还专门奖励给我一个粽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丁嘉耕的书法作品就屡获殊荣,先后100多次亮相全国书法展、全军书法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多次斩获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在众多荣誉中,让他最难忘的是1997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

丁嘉耕:我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解放军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则消息。上级领导高度赞扬我这次获奖,为全军争得了荣誉。

2008年9月,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丁嘉耕的两幅书法力作《光辉的八一》和《嫦娥咏》首次跟随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此后,他的书法艺术与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有8幅作品作为国家文化符号,分别随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越太空。丁嘉耕回忆说,他创作每一幅作品时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丁嘉耕:这些作品都与强军文化有关,并且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展示和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曾经有我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复兴之路》。因为那首诗很长,在“天宫一号”飞天之前,我每天晚上都要写一幅,15个晚上我写了15幅,反复挑选,最后挑选出一幅感觉最好的,交给航天部门。有一次,因为我写的时间太长、太累,鼻子都出血了。

资料照片:丁嘉耕(左二)与航天员王亚平(右二)合影

习书与工作相辅相成

丁嘉耕常说,书法艺术绝非简单的笔墨技巧,光靠勤奋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积淀和人生历练。在几十年的军旅岁月中,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丁嘉耕巧妙地将书法艺术中的文字底蕴融入工作,又以工作实践反哺艺术创作。这种工作与艺术的良性互动,既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表现出色,也在书法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丁嘉耕:一个书法家要具备文学、历史、美学等多方面的修养。我有一个优势,我在部队这40年时间,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新闻干事,后来到军委机关,一直从事编研工作,直接和文字打交道。我的本职工作有利于书法创作,而练习书法也能促进我的本职工作,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练习书法时,会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无形中,会提升我文学方面的素质能力,而我在创作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时就能够用得上。

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编研部工作中,丁嘉耕承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编撰重任,主笔完成了3部将军传的采写工作。丁嘉耕深有感触地说,在与开国将帅们的思想对话中,不仅深化了他对党史军史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这些宝贵经历也为他后来的书法创作注入了精神气质。

丁嘉耕:通过采访我军高级将领,撰写高级将领的传记,我学习了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幅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水平。我建议年轻人有时间多看一看高级将领传,看看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做人、怎样处理社会上的各种复杂问题。

如今,丁嘉耕仍然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在于被人民需要。官兵的认可胜过任何奖项,群众的喜爱就是最好的嘉奖。展望未来,丁嘉耕老师表示,他会继续以服务基层、服务官兵为己任,用手中的笔书写强军故事,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军营里绽放新的光彩。

丁嘉耕的作品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注: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军旅人生》专栏

作者:山森淼

主播:佳慧宋波

责编:山森淼危瑶

主编:李燕飞

统筹:孙杰邓曦光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秋分过后喝茶不讲究,一年白忙活... 今天,秋分。秋分一到,说明秋高气爽的秋天真的来了。 秋分过后,气候渐凉,早晚温差更大,我们除了做好保...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白茶之乡探索... 本文转自【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9月23日讯(记者 陈天怀)9月22日,“人与青山两不负”网络主题采...
股票行情快报:萃华珠宝(002...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盘,萃华珠宝(002731)报收于12.6元,下跌2.55%...
原创 被... 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朝统治者便开始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强化海上力量。但直到清朝末...
股票行情快报:明牌珠宝(002...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盘,明牌珠宝(002574)报收于5.61元,下跌1.41%...
书籍史视角下的黄庭坚 北宋中晚期,雕版印刷逐渐取代手抄,成为书籍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卷”作为藏书或阅...
原创 沮... 沮授这个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甚至可以说没能彻底理解他的为人和处事。 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沮...
原创 彭... 1947年3月的最后几天,彭德怀向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要求撤销张宗逊担任一纵司令的职务,并建议调任晋...
FRED斐登于上海呈现2025... 2025年9月14日,法国现代珠宝品牌FRED斐登欣然呈现2025全新高级珠宝系列——「1936」与...
原创 王... 1959年12月,中央政府宣布了新中国第一批特赦的国军高级将领名单,其中包括国民党著名将领王耀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