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王蒙与睡眠专家郭兮恒携手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以“提升睡眠力,享受能量满格人生”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对谈。
据《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在我们持续被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睡眠剥夺等问题困扰时,王蒙与郭兮恒带着共同创作的谈话录《睡好的福分》,与大家一起聊聊“提升睡眠力”的相关话题。在《睡好的福分》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分别从文学、哲学与临床医学的领域切入,结合生动的生活经历与实际案例,与大家分享关于睡眠的顶级哲学理念与新科研结论。
在书中,王蒙分享了自己与睡眠的“不解之缘”。他回忆了自己十四岁时经历失眠的困扰。随着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富,他逐渐从失眠走向善睡,在中老年群体普遍遭遇睡眠问题困扰的大环境下实现了“睡眠逆袭”。王蒙认为,睡眠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调节。他从逻辑学的角度向“失眠”的概念发起正面强攻:所谓的失眠,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伪概念?有没有可能是在梦中梦见自己失眠了?他以幽默的类比论证告诉读者: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失眠”的标签,要学会接纳它。“就像吃饭也会有吃饭障碍一样,可能我咬着舌头了,又或者之前吃得太饱了,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就不想再吃了,这不都算吃饭障碍嘛!可这并不是‘失食’‘失饮’‘厌食’啊”。他认为,培养睡眠钝感力,优化睡眠环境,适当的自我暗示等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睡眠。
与王蒙先生从思维方式上帮助大家克服睡眠心障不同,睡眠专家郭兮恒从专业的医学角度,结合自己40余年丰富的科研与临床经验,为大家细致剖析睡眠的奥秘。
郭兮恒指出,睡眠是一种生物节律,与年龄、疾病、环境、心理情绪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睡眠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儿童(多相性睡眠)—成人(单相性睡眠)—老年人(多相性睡眠)”,老年人的睡眠往往会变浅,睡眠时间也会缩短,不必过度担忧,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王蒙先生相呼应,郭兮恒医生也指出了某些概念性的误导,比如说到“梦游”这一现象时,郭兮恒写道:“这种病症取名‘梦游’是不准确的,医学上称之为‘睡行症’”。这并不是文字游戏,而恰恰纠正了大人的认知误区:睡眠时发生的床上床下活动、游走后继续睡眠的行为,其实并不发生在做梦的睡眠状态下,而是在不做梦时,两个睡眠周期过渡时出现了睡眠转换紊乱。郭兮恒强调:“焦虑是影响睡眠的第一情感因素,很多人从最初的入睡困难发展到焦虑状态,甚至严重抑郁。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就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提高睡眠质量,也就意味着安顿好了三分之一的人生。《睡好的福分》一书用窦文涛在序中所言,是“半篇纸上锵锵”。正如窦文涛所总结的祈福之语:“愿纸短眠长,诸位好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