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那么世俗的时代?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个穿着廉价西装的男人火急火燎地穿过一片工业废弃地。他神经质地用手指梳理着头发。他的头发看起来像是他自己用指甲钳剪出来的。最后,他来到一堵墙前,伸手抽出一块松动的砖头。紧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东西(小笔记本?抑或是小胶卷?),把它塞进洞里,然后把砖头摆放到原来的位置。随后他走开了,同时扫视四周,确认一下自己是否被人盯梢。突然地,不知从何方冒出来一辆黑色的大轿车,两个壮汉从里面跳了出来。他被塞进车里运走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现在,场景发生了变化。两个戴着圆顶礼帽的时髦中年男子正在圣詹姆斯公园散步,一边假装喂鸭子,一边聊得津津有味。“所以,到了那儿你就会明白了,乔治,”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道,“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部长想让你看一看——当然,要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地查看。”
到此我们暂告一个段落。我们知道,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或不管是谁写的,在接下来的几百页的结尾,经过一些意想不到但似乎合理的曲折和转折,在圣詹姆斯公园所描述的事件和那个发型糟糕的可怜家伙将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简而言之,此即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分离(以及最终的巧合),亦即你花钱买惊悚小说或犯罪小说之所获。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我对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对比有这样的见解要归功于他)评论道:“一位有说服力的哲学研究者写的侦探小说的开头是:‘在这部小说中,我将证明罪魁祸首是男管家。’余下的不饶费舌,只需填写细节。”然而,几人相信真实情况会是如此这般呢?我怀疑哲学家的侦探小说更有可能这样开头:“在这部小说中,我将挑战‘罪魁祸首是男管家’这一流俗的看法。我将质疑关于什么是管家的公认假设,以及什么可以作为证明管家(如果他确实是管家的话)‘做过’这件事的证据。”或者类似的事情。
即使哲学不是一种侦探小说,它仍然是某种神秘之旅:其目的是改变人们司空见惯的理解,那么我们如何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充分描述这一目的地呢?更糟糕的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确信自己真的在朝着那个目的地前进呢?正如休谟所担心的:“即使命运女神最终会指引我跟上它的步伐,我该用什么标准来辨清[真情实况]呢?”
大多数英美哲学家在处理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时,往往会对它们不予理会。然而,有一位哲学家肯定不会如此行事,他就是黑格尔,它们让他对哲学著作的序言或引言发表了一些贬损这类构思的言论。他在《精神现象学》的开头说,在序言中呈现上述种种思虑是不适宜的,是与哲学的目的相悖的,不啻南辕北辙:
因为在一篇序言里,无论对哲学进行怎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做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做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但是,这些做法都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
当然,如果读者不觉得这令人鼓舞,也情有可原。无论黑格尔有什么其他优点,他都很难成为读者友好型的典范。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接着给《精神现象学》写了一篇序言——长达50页的极其密集又非常令人费解的哲思散文。
然而,黑格尔指出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作者和读者——需要从对哲学论证如何发生的共同理解开始。但任何对哲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任务。诚然,哲学也曾有过类似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常规科学”的短暂时期(这些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终结”的时期),但是,尽管专业机构尽了最大努力来强求规则性,事实却证明,这种正统观念并不持久。
在这方面,哈佛哲学家蒯因(W. V. Quine)的一种不屑之语(虽然稍显滑稽)需要被考虑在内。据说,蒯因曾说过,有两个类型的人对哲学研究感兴趣:对哲学史感兴趣的一类人和对哲学感兴趣的另一类人。然而,本书的出发点恰恰相反。它的目标既是哲学的又是历史的:不仅哲学史本身是哲学的,而且哲学式的历史亦是哲学的。我相信,哲学式的历史代表了理解我们(作为哲学家和公民)所面临的一些最深刻和最复杂的问题之最富有成效的方式。这意味着,本书的写作及其论证方式,将与那些更传统的说英语的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如此看来,本书应该有一个“引言”。作为第一步,我将简要介绍和讨论读者稍后将在本书中再次遇到的一系列引文。这个想法是为了让我们的旅程有一种使命感,它将带我们穿越时而晦涩深奥、时而纷繁复杂的旅程。
《康德、黑格尔与从天堂到历史之路》
编辑推荐:
★视野广阔,欧洲思想史的壮阔画卷尽收眼底
本书是一本浓缩18—19世纪欧洲思想精华的读物。作者诠释康德、黑格尔哲学著作的同时,时时向哲学史溯源寻根,屡屡环顾左右求证,苏格拉底、柏拉图、赫尔德、席勒、谢林、费希特、斯宾诺莎、卢梭,也都参与这场思想史会饮中,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跨越千百年的思想长卷。
★新颖独到,揭示神学阴影下的现代性悖论
本书的视角挑战常识,极具思想冲击力,激发了我们对现代性自身前提的批判性思考。作者犀利指出塑造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当信仰不再是公共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绝对基石后,我们为何必须遵守道德规范?这不仅仅是历史洞见,更是深刻的现代性批判。
★洞见深邃,直击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
读过本书,读者可以瞬间把握康德、黑格尔乃至当代许多哲学辩论的深层关注和问题核心。无论是对康德、黑格尔哲学,还是对一般伦理学思考感兴趣,本书作为一个很好的入门起点,定能深化读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现代社会规范性基础之脆弱性、保守性的认识。
内容简介:
思想史上的暗影从未消散——经历里斯本地震和战火硝烟之后,人类如何坚守道德进步的信念?不朽的理念又将何去何从?
本书重溯从康德到黑格尔一段时期的思想过渡、转折与嬗变,揭示德国古典哲人如何在加速哲学世俗化进程的同时,又将信仰时代的遗产深植于自由、进步与道德等现代观念之中。“从天堂到历史之路”,起点是中世纪神学,转折是康德道德哲学,终点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人类在世界中锚定自身坐标的根本需求,对超越性归属(无论世俗抑或神圣)的永恒追寻,必将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投下悠长的阴影。
作译者简介:
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哈佛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师从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罗森从事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思想史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尤以对19世纪和20世纪欧陆哲学和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研究著称。
李仙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政治哲学、美学研究,以及马克思、黑格尔与尼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