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创始人
2025-09-21 21:37:25
0

李俊格和他制作的隆福寺藻井木结构微景观。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李俊阁,中国古建筑修复专家,20多岁成为当时京城罕见的“八级木工”。曾历时3年时间,将“东倒西歪的木头堆”,重组为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的天宫藻井,让一件国宝级文物重生。长城、颐和园、十三陵乃至河北、河南、山西、青海的古建修缮,都曾留下这位传奇木工的足迹。

李俊阁老人家里的冰箱上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小装饰,自然也没有那个冰箱贴里的“顶流网红”——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五层冰箱贴,它如今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李俊阁不在意啥是冰箱贴,但“顶流网红”必须在意李俊阁,没有他,美轮美奂的“天宫藻井”,30年前还是装了三大卡车的“碎木头”。

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被称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上下六层,榫卯结构,两万多个斗拱,是所有天宫藻井的鼻祖,建成于明代景泰三年,于1989年移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并于1995年进行修复。李俊阁当时带领20多位工匠,历时三年,把零碎构件重新拼接、组合,让国宝重见天日。

20世纪60年代,年仅20多岁的李俊阁已是“八级木工”,后来陆续参与颐和园以及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大批古建的修缮。去年,天宫藻井冰箱贴的爆火,让这位退休多年的木工“顶流”重回大众视野。

老藻井能焕发新生,大工匠却终究难回少年。几天前,91岁的李俊阁把他的“老伙伴们”都藏进了阳台的柜子里,墨斗、凿刀、自制锉弓……“年纪大了,眼花手抖,不做了。”对一位古建修复专家来说,无法接受作品的不完美。他有个心愿,希望能找个徒弟,手把手把自己那个自制锉弓的用法传下去。

9月18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游客在参观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20多岁成“八级木工”,喜欢接“大活儿”

李俊阁是河北乐亭人,幼年跟随长辈搬到长春,也是那个时候和木工结缘。老人坦言,读书时赶上打仗,兵荒马乱啥也学不了,却偏爱木匠这门手艺。“父亲说,将来有门手艺能养活自己也成。刚开始跟着师父当学徒,自己也确实喜欢琢磨这门手艺。”他口中的师父其实就是姨父。“姨父从事建筑行业,小时候每次看他把那些木头变成一件件精美器具,总也看不够,觉得特神奇。”

师父带教有方,自己也真有天分,木工这个行当,李俊阁没用多少年就彻底整明白了。比如都是做榫卯,他连个木楔子都不带用的。后来参军当工程兵,又学测绘和工程,动不动就点灯熬油学到深夜,用他自己的话说,成了“十项全能”的木匠。

1956年,李俊阁从长春调到北京工作。“当时有人劝我去新单位当个科长,我就觉得还是做木匠好。”到了1978年复员转业至北京市文物局,他还是木匠,只是和大多数“有活儿就干”的匠人不同,李俊阁痴迷古建木构,喜欢接“大活儿”“高档活儿”,毕竟二十多岁就成了“八级木工”,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

李俊阁说,学习古建修缮,先要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唐、宋、元、明、清的建筑形制都要学通。“你都不知道人家原来什么样子,怎么建、怎么修缮?既然说自己是手艺人,就得把手艺吃透。”那时候,即便下班了,他依然没有停止钻研手艺,业余时间就猫在家里做“手工”,生生用砖和瓦制作了40∶1的白塔寺大雄宝殿的模型。

因为手艺精湛,从北京的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到河北、河南、山西、青海,都有着李俊阁修缮古建的足迹。1995年,他接到最特殊的“高档活儿”——修复被誉为“稀世国宝”“明清建筑孤例”的隆福寺正觉殿天宫藻井。

重组天宫藻井,零碎构件装满三辆卡车

去年,先农坛北京古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天宫藻井”冰箱贴火了,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原型,原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彻底“出圈”。168元的五层镶嵌冰箱贴一贴难求,但只有去博物馆里抬头仰望藻井实物,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巧夺天工”。

这是个上下六层的藻井,外圆内方,最上方是一幅华美星象图,下方是多层托在云纹上的亭台楼阁,有各式长廊贯通,榫卯拼接,斗拱相扣,建筑内均有神像放置,底层有四大力士托举,“无处不雕刻,无层不精彩”,真正的“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现在博物馆预约观赏,每天放号上千个仍供不应求。

天宫藻井上的亭台楼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谁能想到,30年前,李俊阁接手的可不是什么精美绝伦的藻井,而是一大堆“碎木块”。

原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隆福寺仅存的几座大殿被震得摇摇欲坠,明间藻井就此被拆卸下来,大量构件被临时放在西黄寺后院。1987年,西黄寺施工,很多藻井木料就又被堆到外面,任凭风吹雨打。

“不能让这些稀世珍宝毁了,古建专家马旭初就呼吁尽快把这些藻井零件妥善保护起来,后来就堆放到了古建馆。”李俊阁说。1994年,在专家的呼吁下,古建馆决定对隆福寺正觉殿藻井进行修复。“他们四处找人修藻井,但是由于没有原图纸、构件也残缺不全,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候,有人就说了,你找文物局李师傅去。”这位大家口中的李师傅,正是李俊阁。

藻井的修复重任就此交到李俊阁手中。“当时,我去看了一下,哪里还是什么藻井,完全是一堆碎木头了,怎么修?”李俊阁说,好在他小时候去逛过隆福寺庙会,那时大庙都还在,大概记得藻井的样子,自己又是学古建的,拿起任意一块碎木头,就能判断出它大概的位置和方向。“能干出来,但首先得找到梁思成营造社当年拍的照片。”

随后,凭借着四张老照片,李俊阁和来自平谷的二十几个匠人一起,开启了拼装复原的工程。当时的相机像素肯定不及现在,而且都是黑白的,不懂行的绝难根据老照片重组藻井。他清晰记得,当时仅藻井的碎零件就装满了三辆大卡车,“我们先根据零件的大概位置、方向进行分类,然后蹲在地上,对着照片一点点进行榫卯试接,两万多个斗拱,有点像拼积木。它每层框架都刻着天宫楼阁,下面密且小,上面疏而大……”李俊阁至今仍为藻井的精美感到震撼,他当时发现,连里面的小小佛龛,都不是雕刻而是用构件做的。

藻井的样子大致拼出来了,可李俊阁却发现缺少了一些构件儿。“有些遗憾,我们就只能自己动手,补齐缺失的天宫楼阁和天人神像。新配的木构件制成后,我们在表面涂了一层桐油。现在古建馆的这组藻井,有白茬儿的构件,就是我们后期补上去的,上面残留着油漆彩绘的,都是隆福寺保留下来的。”

李俊阁遵循明代匠人的设计逻辑,历时三年多,才最终把藻井中心圆井的部分修缮完成。1998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再次组织人力在李俊阁团队的基础上,对藻井做了进一步修复。第二年,天宫藻井在先农坛太岁殿得以正式亮相。

“如果有人愿意学,我愿手把手传授

对于正觉殿藻井以及天宫藻井冰箱贴的爆火,李俊阁并不知道详情,只是听家人念叨过,甚至他这些年再也没去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看望”藻井,退休后的他,和年轻时一样,更习惯在家里“精雕细琢”。

“年轻人现在喜欢天宫藻井、喜欢我们的古建筑文化,这是大好事儿,那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得一直传承下去。”李俊阁的家收拾得干净利落,虽然双开门冰箱上没有天宫藻井冰箱贴,但电视柜上却放着更“厉害”的摆件——李俊阁自己做的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模型,以及圆明园大水法、海晏堂等微景观。微景观的后身,配着一张放大的黑白图纸。老人说,“退休后,依然喜欢做点木工。”阳台上有个“操作台”,隆福寺正觉殿天空藻井的微景观,是他纯凭记忆制作的,同样历时三年。

其实,记者登门采访时,李俊阁操作台上的工具刚收起来没几天。他说,有一天,他想再做个物件,可是发现手抖了,眼睛花了,纵然不舍,还是决定“收山”了,“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灵魂的,要做,就得做最精美的。”

李俊阁的工具。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李俊阁的身上有一股匠人的倔劲儿,虽然年过九旬,但聊起古建修复时,依然话语铿锵,说到兴头上,他会站起身,声情并茂复原当时的场景。

老人说,他虽没真正收过徒弟,却希望古建修复这门手艺能真正传承下去。说话间,他从“百宝箱”里,拿出了多把不同型号的锉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说这就是他的“利器”。“隆福寺藻井修缮时就用过它,这些都是跟着之前的老师傅学的,自己做的,外面买不到。”李俊阁说,榫卯工艺是木工技艺的灵魂,也是他最得意的技艺。如今虽然有了更先进的拼接技术和金属连接件,但在他看来,每一块木头都有灵魂,还是传统的老技艺更有味道和温度,尤其在古建修复这个领域。他笑着说,如果有哪位年轻人喜欢古建筑修复,也对他这把“利器”感兴趣,他可以手把手教,把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宁... 女大学生在非洲支教竟遭黑人酋长求婚,她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 这位大她整整20岁的酋长,为了赢得她的心...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若论真正堪称完美的名将,曹魏有郭淮,蜀汉有赵云,吴国有朱然。若论征战沙场、功勋赫赫,这十位...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 7月6日上午,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明法致新,南海传声”实践团队赴海南省琼海市探访周士第将军纪念馆,...
原创 1...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抱着年仅5岁的溥仪,坐在养心殿的深处,眼睛不自觉地注视着大殿中那些激烈...
原创 清... 1664年9月26日,清廷举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会审。 在这次审讯中,坐在堂下接受审问的被告是一位...
“我在琉璃河学考古” 路水山(右一)记录测绘信息。 安德鲁整理发掘出的遗物。 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指导教师王晶(...
鹰潭市委书记许南吉履新江西省财... 近日,江西省财政厅官网“领导分工”栏目更新显示,许南吉现已担任省财政厅党组书记,主持省财政厅全面工作...
《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徐海军:历...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项,文物...
秉持“织补”理念 打造“活态古... 同安历史陈列馆已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同安区文旅局供图) 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参观同安历史陈列馆。...
原创 熊... 在中共秘密战线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年仅十八岁就潜入敌营,凭借非凡的才智与胆识,获得了敌人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