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彬,字清菡,1972年9月出生。籍贯:四川。目前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西宁供电公司工作。爱好书法、绘画、写作、音乐,精通古筝、钢琴等乐器。师从齐派第三代传人李树宝大师,2020年书法作品《大鹏展翅》被国家电网公司总工会收藏,创作多幅主题漫画并获奖。小楷书法《送瘟神》在抗疫期间入选西宁市抗疫书法作品展。小楷书法《道德经》(节选)入选2023年青海省妇女书法作品展。
墨韵绘山河,丹青书时代
——记艺术家周文彬的艺术人生
1972年,秋夜染上了丝丝凉意,周文彬在青海西宁一个书香世家呱呱坠地。祖父案头那本泛黄的《芥子园画谱》,成为了她艺术启蒙的第一本书,细腻的线条、灵动的图景,悄然在她心底种下艺术的种子。母亲纺织时哼唱的川江号子,宛如悠悠江水,融入她日后的笔墨,赋予作品鲜活的生活气息与韵律。
七岁生日,父亲赠送的一支狼毫小楷笔,轻触纸面,开启了她与书画的不解之缘。此后,周文彬在墨香中笔耕不辍,潜心钻研。岁月流转,她踏上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开启艺术探索之旅。在塔尔寺,老僧人倾囊相授唐卡用金秘法,那一抹金色,承载着信仰,照亮她的艺术之路。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间绣娘的刺绣针法令她深受启发,领悟到水墨皴擦与刺绣针法的异曲同工之妙。
拜师学艺的时光,是周文彬艺术生涯的重要篇章。老师让她画一百张荷叶,从春至秋,仔细观察叶脉的细微变化。百日修炼,让她深刻领悟“师法自然”的真谛,明白了艺术之源在于自然万物。
踏入周文彬的书房,仿佛置身艺术殿堂。明代紫檀画案上,文房四宝摆放整齐;墙上悬挂着她自书的《兰亭序》局部,笔锋间满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自创的“流云笔法”尤为瞩目,书法融入绘画的灵动,绘画蕴含书法的筋骨,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书法老师邹贵生称赞:“文彬用笔如舞剑,刚柔并济。”这评价恰如其分。
她的楷书《送瘟神》,将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与女性的细腻情感完美融合,入选省级抗疫主题展时,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国画《霞飞华夏》则展现了她对色彩的精湛把控,朱砂点染的朝霞与金墨勾勒的山峦相互辉映,绘就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令人心潮澎湃。
2024年全国书画大赛,周文彬崭露头角。工笔画《福瑞顺成》令评委惊叹,画面中百子嬉戏,栩栩如生,衣纹用“钉头鼠尾描”细致勾勒,背景牡丹采用“三矾九染”技法,花瓣上的露珠仿若欲滴。这幅荣获特别金奖的作品,收藏家愿出高价求购,她却毅然捐赠给乡村小学,她说:“让孩子们看见美,比什么都重要。”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高原绿电,和谐低碳》系列作品。她将电网铁塔与雪山、经幡巧妙同构,用没骨法绘制光伏板,以宿墨法表现流云。画面中,藏羚羊在输电线旁悠然踱步,藏民新家屋顶的光伏板闪耀银光。该作品不仅斩获金奖,更成为青海绿色能源的形象代言,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绿色发展的力量。
如今,周文彬正筹备两件大事。一是创作《三江源生态文明长卷》,计划耗时三年完成,这将是她对三江源生态文明的深情礼赞;二是建立“青豫书画传习所”,免费培养西部地区艺术人才,为艺术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案头摆放着刚完成的《昆仑玉女峰》草图,雪山如玉,藏羚羊群如流动的云,题有苏轼的“横空出世,莽昆仑”诗句,气势恢宏,尽显超越时空的壮美。谈及艺术追求,她指着墙上自书的“艺无止境”横幅说:“书画是终身修行,既要传承传统,更要创新表达。我要用笔墨记录这个时代,让后人看见今天的青海有多美。”
采访尾声,周文彬现场作画。铺开大丈二宣纸,先以淡墨勾勒山河轮廓,再用石绿、三青敷染,最后用宿墨法点出雪山。画面上,电网铁塔如巨人守护,经幡随风招展,藏民新居炊烟袅袅,题有苏轼词:“谁持彩练当空舞?电力工人绘新图。”这幅即兴之作,正是她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
周文彬,以江南古韵书画院副院长、书画名家、文化传承使者的多重身份,诠释了当代知识女性的风采。在她的世界里,职业与艺术相互滋养。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家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在雪域高原,她以电力为业,以书画为媒,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